读后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终此一生( 二 )


我们终此一生 , 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 , 找到真正的自己 。
我有个喜欢建筑设计的朋友 , 可因为是女孩子 , 长辈亲戚一直劝说让她选师范专业 , 做一名教师 , 还一直举例说谁谁家孩子当老师可好了 , 工作轻松又体面 。 敌不过长辈的“热心帮助” , 朋友现在是一名老师 , 而当初做设计师的愿望早就被工作的烦恼淹没了 , 留在过去那充满想象的时光里 。 这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那位飞行员 , 当他蛇吞大象的图画被小王子看透时 , 他心里的灯好像被点燃了 , 这样的认可 , 却是他孩童时期最缺乏的 。
有人说 , 每个人都有两次死亡 , 第一次是被宣布生命总结的时刻 , 第二次是再没有被记起的时刻 。 那么 , 我想人的出生也有两次 , 一次是呱呱坠地的那一刻 , 第二次是找寻自我的那一刻 。 生命的开端 , 我们只是毫无意识的小孩 , 在成长途中 ,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 开始追寻梦想 , 找寻自我 , 第二次生命也就此开始 。
还记得那一封“世界那么大 , 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 , 在这个物质的时代里 , 仍然有人追寻着诗和远方 , 毅然辞去工作 , 踏上遥远的征途 。 大有一种“天高任鸟飞 , 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之感 。 这样一封信 , 不只是打破了他人的眼光 , 更是打开了未知世界的门 , 是勇气亦是自由 。
李叔同在39岁毅然绝红尘而去 , 正式出家 , 入山前曾作词:“一花一叶 , 孤芳致洁 。 昏波不染 , 成就慧业” , 从此皈依佛门 , 专事佛学 。 此后再无艺术家李叔同 , 只有慧定寺里的弘一法师 , 红尘往事却再与他无关 。
裴多菲曾作《自由与爱情》 , “生命诚可贵 , 爱情价更高 , 若为自由故 , 二者皆可抛” 。 自由很早就被推崇 , 庄子笔下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腾风而起 , 遨游天地是我对自由最开始的向往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脱离官场的束缚 , 追寻心灵的自由 。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就是一种自由 , 我也常在阅读的时候享受自由 。 翻开书 , 我仿佛就成了作者笔下的人物 , 感知着作者赋予我的生命和体验 , 而当下的我自己 , 享受着这一刻的自由 。 这样的体验对我而言弥足珍贵 , 生活里的我 , 也时常会在意别人的眼光 , 会害怕别人的评判 , 所以这一刻 , 我不用在意那些目光 , 感受独特的 , 属于我自己的自由 。
当我们带着友好的微笑 , 不再对人带着尖锐的锋芒 , 成熟面对生活的时候 , 生活的这面镜子也将回以微笑 。
我们一生都在学习与人相处 , 有的人早早练就高情商 , 待人处世拿捏自然 。 也有情商不高的人 , 在人与人交往中 , 尽显愚态 。 我便是后者中的一员 , 我时常想习得高情商之法 , 完美处理好生活的难题 。 以前我是一个较真的人 , 时常会因为小问题和朋友争论不休 , 但这类事情的重复 , 让友情的裂痕越来越大 。 我才开始明白 , 企图说服别人 , 不如改变自己 。 对待小事情 , 保留自己的意见 , 缄口默言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 多听多观察 , 说话多思考 , 才应该是高情商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