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讲历史|晋齐两国命运大不同背后的猫腻,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三 )


文章图片
前面就提到 , 晋国热衷于对外扩张 , 为了鼓励臣子们对外作战 , 国君会将新占领地封给领兵将领 。 由此 , 伴随着晋国版图的扩大 , 国内卿族势力也不断膨胀 , 在晋国国内立起了无数个山头 。 晋文公为了整合诸卿族的军力 , 建立三军制度 。 组建上中下三军 , 由六个最强卿族派人出任三军的正副统帅 。 军的具体数量后期有过波动 , 但卿族直接控制军队的模式得以建立并巩固 , 这是卿族取代晋国公室的基础 。
生物学家讲历史|晋齐两国命运大不同背后的猫腻,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文章图片
齐国也有将军队分别管理的制度 , 在管仲变法中 , 齐国被分成二十一个乡 。 其中六个是工商乡 , 其他十五个都是需服兵役的士乡 , 即将齐国划分为十五个小军区 , 每个军区在战时都要提供相应人数的士兵 。 军区之上又分成三军 , 战时由国君统一指挥 。 这种军民结合体制将齐国结成一个紧密整体 , 齐国要想发生大臣篡权 , 就要从根本上切断国君对全国的掌控 , 难度要比晋国大的多 , 但也更加不可逆 。
晋国的制度设计看似让卿族形成竞争关系 , 还有利于对外扩张 , 但卿族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 架空公室 。 同样齐国的制度也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合理 , 齐国以地定权 , 限制了卿族的利益范围和发展前景 。 在卿权势大的大背景下 , 激起诸卿族的坚决抵制 , 齐国公室和卿族间的矛盾贯穿整个春秋史 , 为夹缝中田氏的壮大提供了机会 。
晋国卿权在野 , 齐国卿权在朝 。
生物学家讲历史|晋齐两国命运大不同背后的猫腻,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文章图片
晋国的卿权得以压过君权 , 关键就在于卿族有专属领地和军队 , 形同国中之国 。 他们各有自己的幕府 , 治理名下的领地 , 这些资产和权力都是世袭的 , 只要不是叛国这样的大罪 , 国君无权剥夺 。 所以晋国各卿族的根本不在朝堂 , 而是在直属领地 , 完全有能力独立建国 。 卿族的存在和延续早已不再依赖于公室 , 这是三家分晋得以进行的前提 , 不必去争夺证明他们才是正统的东西或形式 , 这一点也和齐国大大不同 。
生物学家讲历史|晋齐两国命运大不同背后的猫腻,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文章图片
晋国卿族的权力基础依赖于自身 , 而齐国卿族需要通过政府施加影响 。 齐国卿族同样有专属领地和土地 , 但体量完全无法和齐国的同仁相提并论 。 田氏在田成子时期完全掌控齐国朝堂的 , 食邑范围顺势超过了国君 。 这段时期的晋国国君早已没了实权 , 而齐国国君还有着广大直属领地 , 至于其他卿族的食邑也不会有多大 。 齐国卿族的权力更多来自于世袭的官职 , 齐国的卿族争斗很少涉及地方 , 基本都是在国都完成的 。 像晋国的赵氏、中行氏、范氏被驱逐出国都 , 还可在地方保持巨大影响力 , 这在齐国是不可想象的 。 齐国卿族要想倾覆公室 , 就必须从国都出发掌控全国 。 田成子就是如此做的 , 将他七十多个子侄派到齐国各地为官 , 如此张扬的“谋反行径”却没有被抵制 , 原因就在于田氏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堂 , 地方上也就不会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
晋国卿族夺权的方式是由下制上 , 齐国则是自上至下 。 由下制上的集团可以有多个 , 相互之间并非不能兼容 。 而由上至下的夺权方式 , 只能容纳一个胜利者 。
晋国抑公族、重异姓 , 齐国恰恰相反 。
生物学家讲历史|晋齐两国命运大不同背后的猫腻,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文章图片
晋国公室的虚弱和它历来抑公族、重异姓的传统有关 。 后期六卿中只有韩氏出自晋国公族 , 且关系早已疏远 。 韩氏甚至曾家道中落 , 一度沦为赵氏的家臣附属 , 后来也是在赵氏的帮助下才重振旗鼓 , 故韩氏和传统意义上的公族相去甚远 , 和异姓卿族无异 。 晋人之所以抑制公族 , 和晋国历史上多次公室成员叛乱篡权有关 , 晋献公、文公一系本就是曲沃旁支 , 结果取代了翼城主脉 。 晋国国君深知同姓宗族威胁之大 , 故防范甚严 , 将政治资源大部分给了异姓 。 晋国卿族与公室关系都很疏远 , 他们在削弱公室方面很容易达成一致 , 但彼此之间形成固定的小联盟却也很难 。 智氏会帮助赵氏对付同宗的中行氏 , 魏氏也会对同姓的智氏反戈一击 。 卿族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的信任 , 实力差异又小 , 只要不存在野心过大的卿族 , 妥协才是晋国权力之争的最终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