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选“兴趣”还是选“收入”?——透视高考专业选择取向之变

:原题为_新华网|选“兴趣”还是选“收入”?——透视高考专业选择取向之变。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题:选“兴趣”还是选“收入”?——透视高考专业选择取向之变
新华社采访人员胡浩、赵琬微
近日 , 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 引发社会热议 。 不解者认为冷门专业没有“钱途” , 赞扬者鼓励说应当遵从内心 , 选择自己所爱 。
从20世纪70年代“学好数理化 , 走遍天下都不怕”到90年代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如日中天” , 再到21世纪初法律、计算机、金融等专业成为“爆款”……高考考生的专业选择 , 往往像一面镜子 , 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 也折射出人们求学择业等观念取向的变化 。
事实上 , 钟芳蓉的选择并非个案 。 近年来 , 众多优秀学生踊跃报考基础学科 , 不从专业的“热”“冷”角度考量 , 而是更多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社会发展需求 。
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2019年发布调查报告显示 , 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学、法医学等传统上被认为“冷门”的学科成为“00后”考生最喜爱的专业 。
【新华网|选“兴趣”还是选“收入”?——透视高考专业选择取向之变】“这一代考生从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 独立性较强 , 视野开阔 , 乐意接受新鲜的事物 , 在专业选择上 , 更加注重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岳龙说 , “00后”有着较强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较为宽广的视野 , 他们的家庭和学校大都具有较为宽容的氛围 , 使他们在学业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判断 , 而不是家长、专家或社会固有的习惯性认知 。
“我特别喜欢运动 , 也关注各类体育赛事 , 毕业以后考虑做采访人员或自媒体 。 ”北京考生孙嘉悦说 , 自己从高一就想好了报考体育新闻的专业方向 , 认为能把兴趣变成职业是幸福的选择 。
考生韩广琪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专业 , 她希望能把高考的专业选择融入到社会的需求中 。 “今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 , 疫情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重要性 , 白衣战士们的责任和无畏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 ”
“‘00后’还是很有担当的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徐松说 , 从今年的报考咨询中可以感觉到 , 学生对时事新闻非常关注 , 在选择自身兴趣所在的同时会考虑到国家发展所需 , 也看得比较长远 。
“如今社会发展变化飞快 , 专业的‘冷’‘热’不是恒定的 , 很有可能这几年‘热’ , 等毕业时就‘冷’下来了 。 ”一位考生坦言 , 自己在选择专业时 , 不仅要看眼前专业是否新颖热门 , 更重要的还是看未来趋势 。
某高校招生办主任介绍 , 该校地矿专业就像“过山车” , 有几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 大三就被抢订一空 , 而随着矿山停产 , 这个专业一下又成了冷门 。
曾经的“盲目跟风” , 让不少高校专业千篇一律 , 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 , 毕业生也出现“滞销” 。 为此 , 教育部推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 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 , 同时严格控制“过热”专业 , 遏制高校外延式扩张冲动 。 如 , 支持高校设置预防医学、中医康复学专业布点 , 新增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等目录外新专业 , 对于经济管理类等布点较多的专业 , 则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及高校办学条件从严控制 。
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 , 多元人才成长通道的搭建 , 也给予了新一代年轻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充分的选择机会 。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 , “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 , 实现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 , “通过设立辅修学士学位 , 推行辅修专业制度 , 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 , 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