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澄怀园语》中的张廷玉是如何成为康熙的贴身秘书的?( 四 )


父亲张英的这些失误 , 这些都成了张廷玉彼时最深刻的教训 , 为此他的文字工作量虽然庞大却精细无比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在皇帝身旁工作 , 随时都可能因一丝一毫而彻底葬送一切努力 , 张廷玉无时无刻不谨小慎微 , 尽一切可能把自己变成如同雍正的影子那般契合 。
二是谦虚谨慎 , 低调务实 。
张廷玉性格继承张英最多 , 《清史稿》称“英性和易 , 不务表襮 , 有所荐举 , 终不使其人知 , 所居无赫赫名”低调谦和的性格 , 在其子张廷玉身上得到了全面延伸 。
在朝期间 , 他因为不轻易谋取私利 , 舆论对他的评价非常良好 , 认为他淡泊宁静 , 气质和平 , 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夸奖他“风度如九龄” 。 他平日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 , 办事较为公正 , 没接到过对他任何的贪渎指控 。
仿佛可以透过几百年的空气依稀能感受到他该是一个温文尔雅 , 话语较少的谦谦君子的模样 。
做主考官时 , 有人通过关系想要打通他做一点照顾 , 用细微言语进行探视 , 张廷玉用一句诗做以回绝:“帘前月色明如昼 , 休作人间暮夜看” 。
【历史故事】《澄怀园语》中的张廷玉是如何成为康熙的贴身秘书的?
文章图片
张廷玉故居
在他名位登峰造极时 , 他的大儿子张若霭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 , 张廷玉听说后“惊惧失措” , 立刻向雍正“免冠叩首” , 恳切请求雍正降低其儿子榜上名次 。 张廷玉的理由是“天下人才众多 , 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 , 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 。 ”雍正听后非常感动 , 认为张廷玉思想境界和心胸都非常人可比 , 于是同意张廷玉恳求 , 将其子改为二甲一名 , 并把这件事在谕旨中公布 , 表扬他的高风亮节 。 《张廷玉年谱》
不仅性格不事张扬 , 而且在政治嘈杂的环境中 , 不多说一句话 。 “万言万当 , 不如一默” , 就算说一万句话都很恰当也终究不如沉默是金 。 张廷玉对黄庭坚这句话非常信服 , 并且“终身诵之”奉为立身圭臬 。 在处理复杂而又高度敏感的政治工作时 , 他尽量淡化自己的痕迹 , 凡事光做不说 , 严守了当时雍正规范的政治规矩 , 无论职位多高 , 始终都能清晰定位自己终究是皇帝的一个大秘书而已 。 他谨慎信心到微末 , 从不会把一个草稿留下 , 也不会让家人知道任何机密内容 , 对外很少和地方官联系 , 以免碰触高压线 。
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 可谓做事谨守底线 , 坚守原则 。 张廷玉如同雍正帝的密码箱 , 除了雍正本人 , 任何人都不能得到关于帝国的一丝机密 。 在紧密服务雍正十三年期间 , 几乎参与当时每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 每天都要起草大量文字 , 对外、对内 , 发布雍正意图 , 却丝毫看不到张廷玉的痕迹 。 雍正最反感大臣通过彰显自己业绩 , 没把这些功劳推功给自己 , 认为这些人都是因为“好名” 。 比如同是科举出身的杨名时 , 是一个很有操守和能力的人物 , 在一些重大问题与雍正不能保持一致 。 却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对百姓有利的好事 , 但没有将功劳推给雍正 , 俗话说:“办事不由东 , 累死也无功”这些做法都引起雍正极大反感 , 说他“性喜沽名钓誉” , “欲以君父成己之名” , 后来寻故将其定罪抓入大牢 。
【历史故事】《澄怀园语》中的张廷玉是如何成为康熙的贴身秘书的?
文章图片
张廷玉书法
除了沉默 , 张廷玉最喜欢的就是另一个“恕”字 , 从字面看来 , 就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 随心所欲 , 不逾矩是每个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至高境界 。 由于掌管吏部 , 对当时雍正想要任用或处罚的官员一清二楚 。 但是却经常发现雍正刚刚想重用的人突然遭到弹劾或是得病死亡 , 结果也没能使用上 , 而雍正根本不想重用的 , 竟然连他都搞不懂什么原因 , 最后阴差阳错得到重用 。 为此他感叹运命无常 , 认为这些事“有一定之数” 。 因此他常教导字辈们除了要刻苦学习 , 同时也不要妄求“以义命自安”老老实实听从安排 。
乾隆早期对他尊崇有加 , 认为他“在皇考时勤慎赞襄 , 小心书谕” , 所以在张廷玉一生文秘工作的退休前都得到了三超皇帝的认可 。 尽管乾隆对张廷玉身后的“配享太庙”问题上有所保留 , 但是在评价张廷玉身后名时说他“不茹还不吐 , 既哲亦既明 。 ”对张廷玉的突出文秘贡献给予了公正客观的评价 。 然而 , 终究一朝天子一朝臣 , 乾隆后来处处看不惯他 , 以至于把张廷玉弄得相当狼狈 , 加之年迈和体衰 , 几乎到了要自杀的地步 , 因此 , 雍正的保证书也不好用 , 确实说明了乾隆许多事情上的处理是与雍正对着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