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生活|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战国初期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 前453年 , 赵、韩、魏三家在“晋阳之战”中击败执政智氏 , 此后三家瓜分晋国 。 前403年 , 周天子承认赵、韩、魏三家魏诸侯 , 史称“三家分晋” 。 因赵、韩、魏三国均由春秋大国“晋国”分裂而来 , 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 , 均将三国合称“三晋” 。
适应生活|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战国初期
文章图片
周朝实行分封制 , 晋国“骊姬之乱”后氏卿崛起
众所周知 , 周朝实行分封制 , 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宗室和功臣建立诸侯国代为统治 , 而各诸侯又将土地分别划分给公室子孙和各卿大夫代为管理 , 而卿大夫则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 从而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层级管理模式 。
适应生活|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战国初期
文章图片
春秋末期 , 随着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的加剧 , 公室和卿大夫的实力开始不断壮大 , 但各诸侯国的公室和卿大夫基本维持着一种巧妙的平衡 , 因而并未出现大的问题 , 但有两个国家却出现了卿大夫取代诸侯 , 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 , 这便是齐国的“田氏代齐”和晋国的“三家分晋” 。
晋国之所以会被赵、韩、魏三家取代 , 源头还要追溯到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 。 晋献公五年(前672年) , 晋献公击败骊戎 , 虏获骊姬及其妹妹 , 并对这对姐妹花极为宠爱 。 后来 , 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齐为太子 , 便不断离间晋献公与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之间的感情 , 太子申生最终被杀 , 而重耳和夷吾则逃往他国 , 史称“骊姬之乱” 。
适应生活|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战国初期
文章图片
“骊姬之乱”公子重耳逃亡
骊姬之乱后 , 晋国从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孙为贵族 , 导致原本可成为公室屏障和支持力的宗族势力大损 。 而到晋成公时 , 更是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 , 以为公族” , 执政的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 , 导致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 , 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再也没有了制约力量 。
前633年 , 晋文公设立六卿制度 , 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 可权力这种东西 , 一旦掌握了 , 谁又肯轻易放弃呢?于是 , 为了长期掌握话语权 , 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与国君之间都开始疯狂扩充自己的实力 , 经过残酷的攻伐兼并 , 到春秋晚期时便只剩下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 。
适应生活|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战国初期
文章图片
晋国六卿
到了春秋末期 , 随着范氏、中行氏两家先后衰弱被灭 , 晋国便只剩下了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 , 而四家之中又以智氏最强 。
“晋阳之战”智氏被灭 , 赵、韩、魏“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 , 越国攻灭吴国 , 越王勾践率军北渡淮水 , 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 , 并致贡于周 。 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肉 , 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 , 越王勾践便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 而此时的晋国 , 由于卿大夫之间的相互争夺内耗 , 公室大权旁落 , 对外早已无力争雄 。
适应生活|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战国初期
文章图片
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 , 眼看曾经中原的传统霸主晋国衰弱至今 , 内心十分焦灼 。 智伯瑶认为 , 晋国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公室大权旁落、政出私门 , 而如果想要恢复晋国霸业 , 首先就必须增强晋国国君的实力 , 从而保证国君对晋国的掌控 , 只有如此晋国才能避免内耗 , 形成合力对外称霸 。
于是 , 一心为公的智伯瑶便提出 , 由晋国四大公卿各自献出一个万户城邑给国君 , 从而增加公室的实力 。 为了表示诚意 , 智伯瑶率先将一个万户城邑献了出去 , 韩、赵、魏家虽然不愿 , 但由于三家无法形成合力 , 各自又不是智氏的对手 , 韩康子和魏桓子便也被迫献出了万户之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