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聊斋|命名规矩有何不同?,皇帝称谓演变简史: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秦皇汉武 , 唐宗宋祖 , 康熙乾隆 , 这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帝王 。
但是 , 在这些熟悉的称谓背后 , 其实隐藏着这样一段皇帝称谓的演变史:
在不同时期 , 人们对皇帝的称谓方法其实是不同的 , 汉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 , 其实其背后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称谓规则 。
在历史上 , 从汉朝到隋朝 , 一般使用皇帝的谥号作为其称谓;而从唐宋到元朝 , 则是使用皇帝的庙号作为称谓;而到了明清两代 , 年号又取代了庙号 , 成为皇帝们新的代名词 。
深夜聊斋|命名规矩有何不同?,皇帝称谓演变简史: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文章图片
一、谥号时期(从汉到隋)
所谓谥号 , 就是指古代的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等死后 , 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 , 另起称号 , 以名寓评 , 是为谥号 。
谥号起始于周代 ,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别名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 按说他也应该有谥号 , 但他认为 , 让臣子去议论君王 , 这是“大不敬” , 所以便废除之 。
所以 , 古代皇帝拥有自己的谥号 , 是从汉朝正式开始的 。
谥号按照意义的褒贬 , 可分为三类:“美谥”、“平谥”、“恶谥” 。
深夜聊斋|命名规矩有何不同?,皇帝称谓演变简史: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文章图片
1、“美谥” , 顾名思义 , 就是表扬类的谥号 , 如“文帝”、“武帝”等 , 分别代表了“经纬天地”的才能和“开疆拓土”的伟业 。
2、“平谥” , 往往带有同情的意味 , 如后主刘禅是蜀汉怀帝 , 这里的“怀”字表示“慈仁短折” 。
3、“恶谥” , 是一种带有批评意味的谥号 , 比如 , 杨广给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谥号是“陈炀帝” , 杨广死后 , 唐高祖李渊给杨广的谥号同样是“炀帝” 。 按照当时人的理解 , 这就等于是对着陈叔宝和杨广直接开骂了 。
但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重复的皇帝谥号也越来越多 。 比如 , 刘彻的谥号为武帝 , 而后西晋以及宋、齐、梁、陈等割据政权的皇帝中均有武帝的谥号 , 比如宋武帝刘裕 , 梁武帝萧衍 。 如此一来 , 多有重复的谥号 , 自然会被另外一种称谓所替代 , 这就是庙号 。
深夜聊斋|命名规矩有何不同?,皇帝称谓演变简史: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文章图片
二、庙号时期(从唐至元)
【深夜聊斋|命名规矩有何不同?,皇帝称谓演变简史: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从唐朝开始 , 皇帝的谥号逐渐变得冗长复杂 。 这是因为 , 原来去世的帝王只有1个字作为盖棺定论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他们的谥号逐渐变长 , 意义逐渐失于真实 , 变成了溜须拍马之物 。 比如唐代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大孝皇帝” , 多达10个字 。
这个时候 , 再去拿谥号来称呼某一位皇帝 , 就显得不太合适 。 所以 , 另外一种简约的形式出现了 , 那就是以他们的庙号作为代称 。
深夜聊斋|命名规矩有何不同?,皇帝称谓演变简史: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文章图片
庙号是古代帝王去世后 , 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 比如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或太祖 , 第二任皇帝为太宗 。
但是 , 因为长时间的使用 , 这些庙号仍然存在重复的问题 , 比如唐朝有“太宗” , 即第二任皇帝李世民;宋朝也有“太宗 , 即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宋朝有“太祖” , 即赵匡胤 , 元朝也有“太祖” , 即成吉思汗 。
为了避免重复与混乱 , 另外一种称谓方式又逐渐取而代之 , 这就是年号 。
深夜聊斋|命名规矩有何不同?,皇帝称谓演变简史: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文章图片
三、年号时期(明清两朝)
明清时期 , 人们已经无法通过一个皇帝的谥号来评价他执政时期的优劣 ,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多达23个字 , 即“开天行道雄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其中的溢美之词已经多到无以复加 , 在这种情况下 , 通过谥号来评判一个皇帝的优劣已经变得不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