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 三 )


而提起“谐音梗”滥用的现象时 , 冯哿也表示:“这样用近音或同音字来代替本字的梗有时候能让我们笑掉大牙 , 但有时也挺令我们摸不着头脑的 。 ”在他看来 , 汉字是神圣的 , “它可以记载历史、延续文明 , 从汉字的书写到普通话的普及 , 有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 但有时因为某个谐音梗过于深入人心 , 甚至会替代这个词在人们心中原本的含义 。 ”适度“玩梗”是他给出的建议 。
【教育|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来自四川传媒学院的白亚宇是一个不会经常关注“梗”的人 。 “比如说大家将杨超越称为‘锦鲤’ , 我以前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对于“梗”带来的影响 , 白亚宇已经渐渐从不适到适应 。 以前他还会介意自己不关注新梗会不会跟不上与同学们的交流 , 后来他想通了 , “再新奇的梗也不过是一时之事 , 日常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回归平常的言语 。 ”他说 。
【教育|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在王婧雯看来 , 偶尔“玩梗”是给平淡生活增色的方式之一 。 那天 , 恍然大悟的她很快“get”到了“嘀——嘀嘀”这个暗号梗的奥妙 , 她和朋友一边说着 , 一边商量着把车往旁边挪了一些 , 为身边的车让路 , “算了 , 不抢车位了 , 给我的‘家人’让个路吧 。 ”王婧雯表示 , “玩梗”是每一个小群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 不同的年龄段、爱好圈、职业门类都有一些自己的“梗” , “觉得有趣的‘梗’就听听笑笑 , 不能理解的‘梗’放弃就好 , 要学会利用它们为自己带来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