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舞台迎来青春新脸庞( 二 )

不仅学校来自五湖四海 , 32名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 , 有历史学、外语、金融、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 , 还有土木工程、风景园林、管理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 机械电子、信息与计算科学等理工科以及临床医学 , 覆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不同学历 。

“这次面试让我们蛮感慨的一点是 , 这些孩子基本都不是戏曲专业出身 , 甚至很多人的专业跟艺术无关 , 就是感兴趣进而自己去学习 。 ”上海昆剧团副团长冯元君对采访人员说 。

与冯元君一样 , 当天面试现场 , 在《长生殿》中扮演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两代演员蔡正仁、黎安、罗晨雪 , 上海昆剧团副团长张咏亮 , 同济大学音乐表演系副主任钱正以及资深媒体人王悦阳等评委 , 对学生们的热情和才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非专业学生表现之精彩远超想象 。 ”王悦阳说 。 而此中最令他意外的是 , 这些学生中不仅有为“杨贵妃”和“唐明皇”而来的 , 还有为丑行、老生和幕后工作而来 , 甚至表示哪怕选不上 , 来做一名场记或者文字记录者都可以 。

从看戏聊戏到唱戏——

戏曲种子在校园开花结果

此次学生版《长生殿》的演员招募条件中 , 会昆曲并不是必备的门槛 , 只要有潜力 , 就有可能入选青春训练营 , 进行为期4周的集训 。 评分表上 , 唱、念、表演所占比重相当 。

冯元君观察 , 从海选到面试 , 这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都非常好 。 进入面试的32位学生大部分都会一点戏 。 “不管他们会的是哪一个剧种 , 只要有戏曲基础 , 有舞台表现力 , 就有培养的潜质 。 ”

不是戏曲专业 , 却又“会一点戏” , 那么这些学生都是从哪里学的戏呢?有一部分人是跟着电视、录像或者网络视频自学 ,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学校社团里学的 。

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周昊 , 受益于深圳2004年开始的京剧进校园活动 , 已经学了15年京剧 , 还曾经得过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业余组金奖 。 同济大学学生蔡筱君 , 小时候受爷爷影响喜欢听京剧 , 上大学后进入京剧社 。 同济大学设有京剧社、昆曲研习社、越剧社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京昆)传承基地 , 蔡筱君进入京剧社后得以接受到专业院团老师的教授和指导 。

“无论是自学还是跟着老师学 , 无论学的是昆曲 , 还是京剧、越剧、豫剧等其他剧种 , 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对戏曲萌发兴趣与热爱 , 大多跟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关 。 看到他们 , 我们觉得这些年的工作没有白费 。 ”冯元君感慨地说 。

上海昆剧团是上海最先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戏曲院团之一 。 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 ,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介绍 , 自上世纪90年代初 , 上海昆剧团就走进校园 , 推出“昆剧走向青年”活动 , 其后衍生发展出“兰韵雅集”会员俱乐部、“昆曲Follow me”等公益品牌项目 , 2015年剧团启动“百场昆曲进校园” , 每年在上海开展130场进校园活动 , 并开设昆曲通识类课程 , 编写昆曲通识课本 , 积极推进文教结合各项工作 。

“校园是一方很大的舞台 , 很广的天地 。 今天 , 通过学生版《长生殿》的演员海选 ,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校园这方沃土上 , 当年撒播的昆曲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了 。 经过几十年的浸润 , 校园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喜爱、了解正逐渐加深 , 青年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已经不只停留在看戏、聊戏上 , 还希望能够唱戏 。 ”谷好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