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电影之梦,始于足下( 三 )
影片《风平浪静》入围金爵奖官方入选
李霄峰出生于1978年 。 那一年 , 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 个体的成长 , 伴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充裕、精神文化不断丰富 。 身处其中 , 他想用电影进行思考 。
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缘很早 。 十多年前 , 电影节创投单元没有今天这般火爆 , 策展人在圈内不停打听 , 主动向李霄峰邀约 。 他特地为电影节写了一个剧本 , 当时名叫《追·踪》 。 最初的梗从“两个亲兄弟的追逃生涯”开始 , 挖掘出交换杀人的情节 , 直到形成故事 。 由于对路演完全没有概念 , 准备不足 , 那次演讲表现并不出彩 。
几年后 , 李霄峰买下了《少女哪吒》的小说版权 , 更加充分地进行准备 , 第二次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 。 这一次 , 他一举拿下创投单元最具创意项目奖 。
李霄峰记得 , 当时有一位评委专门跑来对他说:“无论如何 , 你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电影 。 ”如今再来品读这句话 , 李霄峰理解为:创作态度很重要 , 不要有太多欲望 , 纯粹一点 。
处女作《少女哪吒》由此顺风顺水地开拍了 。 2013年7月立项、同年9月出第二稿、2014年4月开机、6月拍完、同年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等 , 一路拿奖 , 仿佛踩了风火轮 , 其间还得到上海相关文化基金的资助 。
而《追·踪》一直难产 。 10年过去了 , 剧本已改到第10稿 。 在此期间 , 他去公安系统实地调研、编撰剧本、融资、筹备、面试演员、拍摄、制作、电影节巡回放映、修改、线上发行 。 10年 , 演员、主创、各个生产环节的电影工作者 , 和流逝的时间一起完成了这部电影 。 此后 , 《追·踪》改名为《灰烬重生》 , 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日新片展 。 威尼斯电影节前主席马克·穆勒评价说:“可以用一部类型片来表达一个很私人的观点或者表现一大段历史 。 ”
但李霄峰不认为自己做的是犯罪类型片 。
今年 , 他带着执导的第3部电影《风平浪静》又一次来到电影节 , 入围金爵奖官方入选 。 影片第一版简介如此写道:15年前的一次意外 , 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宋浩离开了家乡 , 也离开了原本的人生轨迹 。 15年后 , 他回到家乡 , 一切仿佛都已风平浪静 。 他决定揭开那个15年来不敢触碰的伤疤……
这一版介绍其实隐去了15年前的杀人案 , 隐去了与犯罪有关的各种字眼 , 似乎也表达出导演的态度 。 “我先被故事情感打动 。 《追·踪》也好 , 《风平浪静》也好 , 我心里把它们视为伦理片 , 而不是探讨犯罪本身 。 ”
《风平浪静》中多处本可设下悬疑伏笔的地方 , 已经明明白白交代给观众 。 观影动机是人物的情感选择 , 而不是案子本身 。 最终目的是探索人心的变化 , 什么是真 , 是善 , 是美 , 什么需要躬身自省 。
李霄峰一直强调 , 电影是一个集体拍摄、制作的产物 。 他说:“导演是一个合成的岗位 。 我喜欢用‘岗位’这个词儿 。 ”
上海导演郑大圣说过一句话:电影是制造业 。 李霄峰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 至今都会拿来说 。 他提到《风平浪静》的监制黄渤 , 在剧本创作阶段就提供了非常多的建议 , 片场经验丰富 , 各方面都让李霄峰受益良多 。 制片人顿河则让自己身为导演拍得十分轻松 , 什么杂事都不用管 , 细致到剧组吃饭必有桌椅 , 演员们可以坐下好好吃 。
比较特别的是 , 《风平浪静》的后期制作恰逢疫情期间 。 他回老家合肥休息了2个月后才开工 。 此时 , 所有片子都在等待疫情后的阳光 , 直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吹响了号角 。
这一次 , 李霄峰形容自己 , 有点像10年前最初的时候 , 抱着最低的心态前来报名 , 对结果没有任何预期 。 在本届电影节亮相时 , 不少人笑说:“李霄峰又来了 。 ”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 , 他喜欢上海 , 甚至看到有人穿着睡衣遛狗 , 觉得是因为“市民对这座城市有信赖感 , 城市能提供一个让人放松的空间” 。 而最终 , 他也期待着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上海这座城市 , 能为电影工业作出更大贡献 。
- 猫眼电影|电影八佰紧急辟谣,否认下发发行通知,并感谢大家支持
- 猫眼电影|明星前女友们的聚会!程晓玥晒与周扬青吴千语合照,比女团还亮眼
- 上观新闻|激励少年强国梦,致敬革命老战士
- 影业公司|华谊兄弟开盘一字涨停,电影《八佰》或成“救命稻草”
- 上观新闻|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新方位·下半年工作怎么干)
- 铿锵一族|难忘的露天电影,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 电影|官宣:电影《八佰》定档8月21日 网友:终于等到 影院见
- 灰色的漩涡|从叙事、镜头、视听、主题4方面解读电影《发条橙》独特的魅力
- 艺绽|北京文艺日历(8月3日~8月9日):好书好剧好展览,音乐电影戏剧推荐
- 三国|日本《三国》电影花絮赵云貂蝉登场 肥美人颠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