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企业 “灯塔工厂”实践背后的潍柴经验

潍柴围绕“动力总成”主业构建起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版图 , 引领中国装备掌控核心技术 , 打响了中国制造“潍柴”品牌 , 在探索打造中国装备制造“灯塔工厂”的实践中 ,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
创建于1946年的潍柴集团(下称潍柴) , 从发动机业务起家 , 拓展到目前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船艇、后市场服务等均衡发展的全球业务 , 逐步实现了向多元化、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企业集团的转型 。 20年来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4%、45% , 创造了“潍柴速度”和“潍柴奇迹” 。 2019年潍柴营业收入超过2600亿元 , 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7位 , 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2位 。
潍柴引领中国装备掌控核心技术 , 打响中国制造“潍柴”品牌 , 在探索打造中国装备制造“灯塔工厂”的实践中 ,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
数字化企业 “灯塔工厂”实践背后的潍柴经验
文章图片
01
“灯塔工厂”
背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潍柴2020年商务大会上 , 新产品展示区内 , 观众围着一台“发动机”看得津津有味 , 人群里不时传出赞叹声 。 神奇的是 , 这并不是一台实物发动机 , 而是3D动态发动机模型 。 它不仅可以扫描图像 , 还能进行平面和实物识别 , 通过AR扫描发动机 , 显示相关性能参数等 。 当许多企业还是以传统模式布置产品展时 , 潍柴却已经实现了利用AR新技术 , 给客户带来360°沉浸式观展体验 。
目前 , 潍柴已将AR技术成熟运用在潍柴N+H+M三大高端动力平台 , 并在商用车市场进行推广 , 服务于售前产品展示、售后维修场景演示、展会发布、培训、产品介绍等五大场景应用 。 以维修为例 , 对于肉眼无法直观探测的发动机内部结构 , 客户可以通过“结构拆装”的模拟动画演示 , 实现机器维修现场互动性指导 。
当下 ,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 , 人工智能产业正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 “制造业+智能”成为了重要发展趋势 , 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 潍柴虽然身处传统制造领域 , 但对信息化、数字化的探索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 2019年的10月1日 , 潍柴正式发布品牌新标识 , 将“WEICHAI”中的“AI”以红色呈现 , 意在阐明潍柴勇敢拥抱智能新时代的决心 。 2020年1月10日 , 潍柴成功入选由世界经济论坛组织评选的全球“灯塔工厂” 。 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44个“灯塔工厂”成员 , 其中包括西门子、博世等世界知名工业巨头 , 国内仅有潍柴、海尔、上汽大通、宝山钢铁四家本土企业 。 入选灯塔工厂 , 标志着潍柴已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领军者 , 未来将指引中国乃至全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 。
此外 , 潍柴还是工信部首批46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之一 , 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起草单位 。
近年来 , 潍柴不断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 , 逐渐形成了以快速设计为导向的智慧研发体系、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智慧车联网、以精益为导向的智能制造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智慧质量管理 , 实现了企业端到端全价值链的打通 。
数字化企业 “灯塔工厂”实践背后的潍柴经验
文章图片
一是将“智能制造”提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
2013年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 , 2015年中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 基于国内外发展新趋势 , 潍柴顺势而为 , 在2015年发布潍柴智能制造战略规划 , 并形成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 对智能制造的组织结构、技术架构、资源投入、人员配备等进行总体规划与部署 , 以智能制造项目的全面开展 , 支撑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
二是打造精益化智能工厂 。
打造基于潍柴特色的WPS生产管理体系 , 全面梳理各项指标 , 覆盖分厂、产线、班组、工序管理等维度 , 直观展示生产运行情况 , 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 , 管理可视化、移动化、云化 , 形成以精益为导向的智能生产系统 。 通过物联网技术 , 实现设备互联互通 , 现场设备状态数据统一收集 , 消除设备信息“孤岛” 。 同时 , 进行大数据应用 , 对现场生产过程中的一百多项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 WPS精益管理提升了车间的产线效率 , 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