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二 )
绿色转型 , 迎来新契机
过去 , 鄂温克人用皮毛产品以物易物 , 如今 , 网络销售、电子支付等已成寻常 。 一些头脑灵活的鄂温克人勇闯商海 , 很多人当上了“老总” 。
从新加坡留学回国后 , 鄂温克族青年诺日放弃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 。 如今 , 他已把原来年产值40万元的牧民合作社发展成产值超过上千万元的养殖、旅游企业 。
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特点 , 不少鄂温克族人投身旅游业 , 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 。
文章图片
索云(右)在位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自家超市内 , 指导女儿为顾客结账(7月14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贝赫 摄
在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松林深处 , 盛夏的骄阳穿过嫩绿的枝叶间隙 , 投下斑驳光影 , 鄂温克族青年古木森正在熏烟 , 为驯鹿群驱赶蚊虫 。
这是古木森在山林中的驯鹿放养点 。 与过去不同的是 , 现在的驯鹿放养点 , 同时还是旅游景点 。 眼下的旅游旺季 , 每天都有好几拨游客到访 。 古木森说:“靠着卖门票和鹿茸、手工艺品等 , 现在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 。 ”
“走出山林后 , 很多人曾担忧鄂温克人再也没法养驯鹿了 。 ”根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兰说 , 为实现猎民生产生活的转型 , 根河市投入1亿多元 , 充分利用独有的驯鹿文化和自然优势 , 全力打造旅游业 。
文章图片
游客在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驯鹿放养点抚摸驯鹿(7月13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贝赫 摄
如今 ,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旅游招牌名声大噪 , 游客络绎不绝 。
很多年轻人像古木森一样 , 返回山林 , 养起驯鹿 。 驯鹿种群从定居前的100多头壮大到上千头 , 驯鹿放养点从6个发展到14个 。
如今 , 政府给猎民专门养驯鹿的地方配备了帐篷或宿营车 , 搬家很方便 , 车里安装的太阳能板可以带动冰箱、电视 。 乡里隔一段时间就往山上送菜和日用品 。
依托旅游业 , 不少猎民在山下定居点经营驯鹿产品店、家庭民宿等 , 每年也有不错的收益 。 据统计 , 鄂温克族猎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277元 , 提高到现在的20000元左右 。
在于兰看来 , 放下猎枪搞旅游 , 鄂温克猎民实现成功转型 。 借助驯鹿的知名度和文化独特性 , 旅游产业将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 助力鄂温克族在全面小康路上焕发新生 。
传承文化 , 追梦新征程
今年7月 , 来自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姑娘李梓昕在高考中取得了584分的成绩 , 成了乡里的“状元” 。
“我想上中国农业大学或者中国传媒大学 。 ”李梓昕憧憬地说 , “学农 , 毕业后我可以回来养驯鹿;学传媒 , 我可以回来做报道敖鲁古雅的采访人员 。 ”
近年来 , 内蒙古自治区从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中除正常拨付专项经费以外 , 专门划出一定经费 , 用于三少民族自治旗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民族特色传承 。 同时 , 设立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教材建设经费 , “鄂温克语教程”“三少民族民歌教学”等校本课程 , 逐渐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尝试 。
2019年 , 鄂温克族自治旗本科上线率达52%、高职高专以上上线率达99.7% 。 今年 , 旗里有518位考生报名高考 。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 , 都将像李梓昕一样 , 走向祖国各地求学 。
年轻人的传承 , 是鄂温克族文化最珍贵的火种 。
文章图片
这是2019年12月16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的太阳姑娘工作室 。新华社采访人员 贝赫 摄
德柯丽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制作桦树皮手工、缝制鄂温克族服饰等传统工艺 。
- 第2导师 月入过万”:你学的专业,摆摊能干啥?,“夜市摆摊
- 印度抗中|在印度抗中神剧里,我们变成了被手撕的“鬼子”
- 贾家庄迈上小康路(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新华网|美国“龙”飞船载两名宇航员返回地球[图]
- 新华网|新华调查|打通城市治理“堵点”之聚焦停车难
- 新华网|高温下的劳动者和雨情赛跑,迎着湿热在大山中巡线
- 新华网|印度内政部长感染新冠 俄研究结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观点
- 新华网-|港媒曝周冬雨baby闹不和 两人同台摆冰山脸很高冷
- 新华网|“7”开得胜 一朝夺冠天下知——《股东来了》开赛7天倒计时
-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号上线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