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四千公里外小县城筑梦:就业创业、产业脱贫两不误

与其就业 , 不如创业 。
对于毕业于西安财经大学的尼玛普尺来说 , 今年 , 她放弃了继续备考公务员的打算 , 回到家乡日喀则市江孜县开起了青稞面包店 。
“面包店初创 , 在县团委书记的帮助下 , 总算在县党校一楼有了一间25平方米的作坊 , 面包的制作、生产都在里面 。 ”尼玛普尺为采访人员讲述着创业经历 , “开张1个月来 , 青稞面包主要供应给当地上海援藏公寓作为早、午餐食 , 进账将近5000元 。 为了后续长期合作 , 我们正在进行政府采购相关招标流程 。 ”
目前 , 上海援藏已走过了25个年头 , 产业扶贫颇具成效 。 那么 , 如何使当地具备自身“造血”功能 ,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 , 必不可少的是扶持就业和孵化产业 。
继承父亲的合作社
日喀则素有“世界青稞之乡”之称 。 其中 , 江孜县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便利 , 当地黑青稞种植业也因此而具有极大优势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尼玛普尺的父亲是江孜县年麦黑青稞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 , 该合作社拥有员工15名 , 人均工资8000元/年;2019年 , 该合作社带动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就业 。
“近两年我开始接手爸爸的合作社 , 如今已年产量1万余斤的青稞农作物 , 大多为拉萨一些食品企业提供原材料 。 ”尼玛普尺告诉采访人员 , “近期 , 我也计划去拉萨学习青稞食品制作 , 这样 , 回来后才能做出好产品 。 ”
作为第一批“江孜县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入驻企业 , 尼玛普尺的“黑青稞”创业团队不但有了免费的办公场地 , 还能随时申请相关的创业指导 。
“首批入驻服务中心的创业团队共有12家 , 涉及黑白青稞、沙棘、文具以及咖啡店等业务 , 是从30家申请企业中筛选出来的 。 ”作为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 , 江孜县团委书记央吉告诉采访人员 。
央吉也表示 , “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的办公环境、设备 , 还有优惠政策和资源 。 这样的模式不但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 还能让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 等到企业在中心的孵化下具备了一定实力后 , 就可以将企业送上社会 , 这样就能再吸引新的企业进来 , 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 。 ”

上海为四千公里外小县城筑梦:就业创业、产业脱贫两不误
江孜县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江孜县农牧民合作指导服务中心进门处 。 邹臻杰/摄

上海为四千公里外小县城筑梦:就业创业、产业脱贫两不误
尼玛普尺(左)、央吉(右)在服务中心二楼的办公区域 。 邹臻杰/摄
采访人员在走访时还发现 , 该服务中心成立于今年5月 , 工作人员中有3名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 。 “中心能够为企业提供的辅助事项 , 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注册、提供政策法规信息及创业指导、品牌包装咨询和专利申请等 。 ”央吉补充道 。
“扶植这些企业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力量 , 而是要运用好社会资源及组织 。 ”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总领队孟文海告诉采访人员 , “江孜县当地的企业数量少 , 工资待遇并不高 , 因此 , 将就业与产业相结合 , 以此来激发本地的人才培养 , 是非常关键的做法 。 ”
青稞产业大发展
当地除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外 , 牧民们通过劳动实现产业致富的希望也再次被点燃 。
“在另一个平行机构——农牧民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 , 在接受各合作社的委托下 , 工作人员会替他们提供财务、法务、文宣等基础服务 , 并且创新合作社经营机制 , 以此来推动合作社持续发展 。 ”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江孜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擎昊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