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7月北向资金连创2项净流入纪录后加速撤离,“大开大合”背后谁是“真假外资”?

_本文原题为 7月北向资金连创2项净流入纪录后加速撤离 , “大开大合”背后谁是“真假外资”?
每经采访人员:王海慜 每经编辑:何剑岭
纪录|7月北向资金连创2项净流入纪录后加速撤离,“大开大合”背后谁是“真假外资”?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相比北向资金在6月上演的“激情一刻” , 在刚刚过去的7月 , 北向资金的表现可谓“过山车”:先是在7月初刷新了陆股通建立以来连续5日增持记录 , 还在7月中旬一度创出了连续16周净流入A股的历史记录 。 但在此后 , 北向资金又以历史罕见的速度流出A股 。
对于北向资金这样过去不多见的“大进大出”表现 , 多家机构就其背后的“真假外资”现象展开了热议 。
北向资金7月上演倒V型反转
北向资金作一向被市场认作“聪明钱” , 从今年以来的表现来看 , 北向资金的流向与A股的冷暖变化显得较为“合拍” 。
今年春节之前市场转暖之际 , 北向资金曾连续2月净流入超百亿元;不过到了3月 , 北向资金开始急转掉头 , 全月大幅净流出创下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单月净流出之最 。 不过在市场短期大幅调整后 , 北向资金又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低吸”的机会 , 开始连续几个月重回A股 , 并在今年6月达到高潮 。
而这一回归的势头延续到了今年7月上旬 , 据国盛证券统计 , 今年7月2日~8日的5个交易日内北向通道净增持规模逾500亿元 , 刷新了陆股通建立以来连续5日增持的记录 。
同时 , 截至7月中旬 , 北向资金还创出了连续16周净流入A股的历史记录 , 上一个记录是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连续15周净流入A股 。
不过在投资者都以为北向资金仍然会在“牛市”中驰骋时 , 在随后的2周 , 北向资金持续大幅净流出 , 单周的净流出规模可以排进历史前5名 。
7月北向资金大进大出的两种视角
据国盛证券策略团队统计观察 , 7月北向资金的大进大出与交易型外资占比一度快速提升有关 。
国盛证券策略团队认为 , 可以根据陆股通资金的托管机构类型来大致区分资金属性 。 其中 , 海外长线配置型资金多数托管在外资银行席位;对冲基金、量化基金等“洋游资”出于交易便利性的要求 , 多数通过外资投行的PB系统托管;而托管于中资券商机构的资金 , 则可能是“假外资”的概率较大 。 传统意义上的“真外资” , 基本属于上述第一类 , 也即长线配置型资金;而后两者则更多属于短线交易型资金 , 与我们普遍理解的“真外资”存在较大区别 。
对于北向资金在7月的大进大出 , 开源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在日前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认为 , 近期北向资金的‘大开大合’可能预示着市场出现了新的参与者 。 2016年开始借道北向的外资深刻地影响了市场 , 甚至‘教育’了大量投资者 , 提供了新的投资理念 。 当下 , 大量投资者谈及外资 , 必想到买入‘消费和科技龙头’与‘核心资产’这样的概念 。 如果北向资金行为不围绕上述人设展开 , 必然被判定为‘假外资’或‘洋游资’ 。 但无论是从资金波动还是风格上讲 , 近期北向资金的‘大开大合’已经超出了上述市场的惯性认知 , 这预示着北向资金中可能出现了新的参与者 , 这股‘神秘’的力量对于市场波动和风格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 这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基于2016年以来对于北向资金的经验认知是否需要修正 。 ”
在牟一凌看来 , 当前市场过于关注外资“长期配置中国”的逻辑 , 但忽略了外资“周期性流入中国”的影响 , 北向资金中这批新的参与者很有可能是“周期性流入中国”的力量之一 。 “2015年开始 , 中国经历了大量的资本外流+资本外逃 , 其间北向资金更多来源于以主权基金为代表的配置型资金 , 陆股通投资标的放开也让其买入风格更加趋于‘成长’ , 这也成为了市场‘线性外推’北向资金行为的依据 。 时至今日 , 虽然在疫情期间我国跨境资本一直处于净流出的状态 , 然而我们认为 , 美元指数逐步走弱的背景下跨境资本可能会开始回流我国 , 目前资本流动的5月净流出已出现向上拐点(流出减少) 。 我们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 , 如果出现资本回流 , 宏观环境的变化可能会让上述认知失效 。 其实从历史上看 , ‘热钱’周期性涌入中国不乏先例 , 虽然可能投资途径更为间接 ,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公开数据中发现 ,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 , 全球已进入增配中国的周期 。 我们需要理解‘周期性流入中国’和‘长期配置中国’才真正构成了‘外资’的全貌 , 而‘周期性力量’的回归正在占据主导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