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半月谈:容错机制为何在一些地方成“墙上画大饼”?( 二 )


有干部认为 , 政策的口子开得越多 ,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越有“操作空间” , 看似“容错”是为了保护一线工作人员 , 实则成了少数领导干部又一摆布人事安排的利器 。
不要看着后视镜往前开车
基层干部表示 , 一些问责是拿着“现在的放大镜”找以前的问题 , 这就好比“看着后视镜往前开车” , 要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 。
东部省份一名基层干部说 , 以脱贫攻坚工作为例 , 存在谁干得多 , 谁面临的问责风险大的问题 。 尤其是攻坚之初 , 不少细节是摸着石头过河 , 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 , 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 经过一段时间后 , 大家才能对如何有效、规范开展这项工作形成共识和标准 。 但如果用这种后来形成的共识和标准 , 来检查、审视之前的工作 , 就容易出现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 。
一名基层干部表示 , 一线干部都有干成事、不出事的愿望 , 要让想干事的干部敢干事 , 让能干事的干部干成事 , 分清非主观性错误和明知故犯的错误非常重要 , 前者可以容忍和纠偏 , 后者必须要问责、追责 , 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是追究刑事责任 。 目前来看 , 容错机制普遍还做不到这一点 。
(原题为《容错机制为何在一些地方成了“墙上画大饼”?》)
【半月谈|半月谈:容错机制为何在一些地方成“墙上画大饼”?】责编:秦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