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北斗发展之路,这些高光时刻值得铭记!( 二 )


然而 , 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 , 在中国科研人员的手中如期实现 。 在国家规划的框架下 , 每位科研人员把自己变成了“天梯”的一根根横木 , 托举起第一代北斗系统 。
时任北斗导航卫星总体设计师、现任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这样说:“时代选择了我 , 责任选择了我 , 所以我决不能怠慢 , 必须玩命干 。 ”
这不单单是谢军一个人的心声 , 更是参与北斗系统研发任务所有科研人员的拼搏状态 。
迎头追赶 , 北斗二号见证创新密集能量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从2007年4月14日至2012年10月25日 , 短短5年多时间 , 中国航天人将16颗北斗卫星“挂”在太空中 。 由此 , 中国北斗发展历程中又竖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闪光里程碑——北斗二号系统建成 。
2012年10月27日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
系统定位精度由平面25米、高程30米提高到平面10米、高程10米 , 测速精度由0.4米/秒提高到0.2米/秒 。
5年多时间 , 北斗系统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跨越 , 且继承了北斗一号系统的短报文通信功能“独门绝技” 。
卫星密集发射、系统快速建成的背后 , 是相关技术上的密集自主创新和系统功能上的不断迭代升级 。 每一个重大节点的跨越 , 中间都曾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
北斗系统启动建设的那一天起 , 就不得不直面国外技术封锁等严峻局面 。
人们不会忘记 , 面对这一局面 , 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的谭述森院士 , 创造性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 , 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 , 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 , 为国家争取到宝贵的频率资源 。
人们也不会忘记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所带团队主动领衔“多星共位控制技术”和“双星共位地面控制实施方案及预警分析”两项重大课题研究 , 成功解决了双星非同步控制的安全隔离和互不干扰问题……
在北斗二号系统建设过程中 , 这种自主创新密集呈现 , 展现出令世人惊叹的巨大能量 。
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一条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 , 被北斗工程建设者靠着自主创新踏平坎坷 , 成为大道 , 不断向着梦想的实现延伸 。
2007年4月 , 我国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入轨后 , 遭遇大功率复杂电磁干扰 。 如果干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 即将组网的10多颗卫星 , 发射计划将无限期推迟 , 而已发射的卫星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
有多少次失败 , 就有多少次站起 。 一个月后问题得到解决 。
王飞雪团队拿出了具有超强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 , 将我国北斗卫星抗干扰能力整整提高了1000倍 。
在此前后 , 王飞雪团队还破解了体制、编码等一系列核心难题 , 攻克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数十项关键技术 。
他们设想着把自己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 思想的电波不停地在星地之间交换 , 努力捕捉创新的灵光 , 寻找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
突破!突破!在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上的突破 , 让我国北斗科研团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
创新!创新!一连串事半功倍的实践 , 让“自主创新”成为北斗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拥抱世界 , 向着梦想继续奔跑
一个民族的智慧 , 一个国家的创造力 , 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成果来证明 。 这些成果 , 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毫无疑问 , 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国家“名片”之一 。
随着2018年11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 , 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
同年12月27日 , 在新闻发布会上 , 冉承其宣布 ,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 , 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