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一把打开历史密室的钥匙( 二 )

  家族的历史以传说的方式流传 , 成为一种家族成员的集体记忆 , 在中国既是一种民间的传统 , 又往往暗含有某一特殊时期难以对外言说的历史信息 。 正如校氏家族的族源传说 , 一开始可能为了守住这一家族的秘密 , 只是在较小范围内秘密地、有意识地通过祭祀、讲古等方式传承着 。

  岁月可以风化碑刻 , 鼠蠹可以侵蚀家谱 , 传说作为活着的文本一直在人们口中流淌 , 虽然会受到记忆机制的制约而降低准确度、可靠性 , 但终归留住了获得真相的线索 。

  一段回忆 ,娱乐八卦 寻找到西汉王陵的通道入口

  除了童谣、传说这一类已经成为流传已久、已成体系的固定记忆文本之外 , 寻常百姓对日常生活一段松散的、零碎的回忆 , 有时候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史料”作用 。 这种日常回忆并非一定是讲述者亲历 , 也可能来自家族成员的代际信息传递 。 另外 , 日常回忆所展现的“史料”价值并非一种偶然 , 大部分的日常记忆内容过于琐碎 , 缺少成为“史料”的机会;只有当这种记忆与特定的时空环境相遇 , 才产生了“记录”历史真实的价值 。 当然 , 民众的日常记忆之所以能够记忆深刻 , 是否早就有某种历史关联性 , 目前还不得而知 。

  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发掘就曾出现戏剧性的一幕: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墓道入口 , 发掘陷入停滞 。 一个村民对自家曾在山上挖过地窖的回忆启发了考古队的领队 。 顺着这条线索 , 考古人员在山顶找到了墓道的入口 , 打开了通往这座地下王陵的大门 。

  任何的记忆理论都是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来展开的 , 对记忆素材的搜索也都是带有目的性的 , 而这些平淡又琐碎的日常回忆几乎游离于所有记忆理论涵盖的范畴之外 , 其本身的民间性、日常性让它们根本没有参与历史构建的机会 。 是考古发掘使得这一日常回忆成为线索 , 成为了考古发掘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

  民间记忆是多样的 , 作为一个视角或者一种思路 , 可能在破解历史与考古谜团的问题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 但也必须承认 , 无论研究者如何科学严谨 , 记忆本身的模糊性使得任何记忆文本都带有某种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 但不确定性中又携带着一些靠谱的史实“碎渣” 。 对于历史、考古研究者而言 , 倘若能够抓住这些草蛇灰线 , 则有可能因此而打开某一历史真相的密室大门 。

  (作者:杨旭东 , 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