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之窗|北斗闪耀世界—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之际

【军事之窗|北斗闪耀世界—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之际】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王社兴
军事之窗|北斗闪耀世界—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之际
文章图片
“我究竟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千百年来 , 人们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 。
最早 , 人们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接着 , 人们又发明了无线电、雷达……
直到有一天 ,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出现 , 才让这个问题变得相对简单 。
历史 , 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
军事之窗|北斗闪耀世界—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之际
文章图片
看着卫星搭乘长征火箭呼啸升空 , 观礼台上响起一片欢呼声、喝彩声 。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欢呼与高歌!为了这一刻 , 北斗人付出了太多 , 中国付出了太多 。 至此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 。 中国北斗开始以全新姿态闪耀世界 。
回望中国北斗发展之路 , 并不是只有这一刻值得铭记!
从“一颗星”到“满天星” , 在这中间 , 是一个又一个由决心与勇气、创新与高效连缀而成的高光时刻 , 是一段恢宏磅礴的“中国星座”建造史 , 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
双星定位 , “人才星座”辉映北斗星座
“点火!”“起飞!”
顷刻间 , 地动山摇 , 火光冲天 。
2000年10月31日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近300吨重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 , 托举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飞向太空 。
仅仅50天之后 , 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
从这一天起 , 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一段历史 , 回首再看时 , 往往对它的认知会更加客观与清晰 。
1994年 , 当北斗一号系统工作启动建设时 , 美国的GPS已在一年前完成了24颗卫星的在轨组网;苏联的“格洛纳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也在1993年正式启用 。 很明显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已经落后于欧美 。
从零起步 , 6年时间 , “北斗”问天 , 速度惊人 。
这一辉煌成果的背后 , 凝聚着太多中国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 多少个不眠之夜 , 他们埋首攻关;多少次跌倒失败 , 他们振臂重来 。
可以说 , 正是因为我国先有了地面上的“人才星座” , 中国自主导航系统建设才迎来一场又一场“及时雨” , 并最终有了太空中的北斗星座 。
拂去岁月的尘埃 , 人们会发现 , 北斗研制进程中有很多重要节点值得回味 , 这些节点的出现通常与一些人息息相关 。
在1983年 , 以“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理论 , 即仅用两颗地球同步定点卫星 , 就可以覆盖很大区域 , 对地面目标和海上移动物体进行定位导航 , 且有通信功能 。
不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人 , 可能无法体会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
20世纪80年代 ,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启动北斗系统建设 。
20世纪90年代 , 中国科学家们深刻认识到 , 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代背景下 , “双星定位”理论的提出与成功实践 , 蹚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研制之路 。
对北斗系统的建设发展来说 , 能够花小钱、办大事的“双星定位”理论不啻于一场“及时雨” 。
从理论到上天运行 , 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有多难?参加过攻关的工程师们有个形象的比喻:“简直比登天还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