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中钢协何文波:坚持创新引领 全面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 )


根据钢协统计 , 2015-2019年 ,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574千克标煤降至553千克标煤 ,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由0.90千克下降到0.47千克 , 削减幅度达到48%;吨钢烟粉尘排放由0.79千克下降到0.48千克 , 削减幅度为39% 。
二是智能赋能 , 打造钢铁工业发展新引擎 。
目前 , 钢铁行业正加速布局智能化钢铁制造 。 2018年 , 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1.2 ,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7% , 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超过50% 。 在智能车间 , 智慧矿山、大规模定制等方面 , 钢铁行业布局了多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新模式项目 , 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三是体系赋能 , 夯实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
“十三五”期间 , 国家加大了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和平台建设的支持 , 行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 截至2019年 , 钢铁行业在国家层面已建成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企业技术中心51个 。 全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0年的2659件增加到2019年的27702件 。 截至 2019年底 ,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研发人员达到13.38万人 , 以科技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四是标准赋能 , 引导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中国金属学会联合发起了中国钢铁工业标准引领行动 。 从标准项目评审情况看 , 我们有些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
“十三五”期间 , 钢铁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国标、行标、团标为主 , 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可操作性强、技术水平较高的标准体系 , 支撑和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 比如 , 从2000年至今 , 发布国际标准32项 , 推动了中国钢铁产品和技术走出去;截至2020年6月 , 钢协发布实施47项团体标准 , 其中7项团体标准入选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 。
五是产业链赋能 , 建设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
目前 , 钢铁企业以需求为导向 , 以不同形式介入最终用户需求产品的早期研发阶段 , 积极参与到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中去 , 增强了产业链的紧密度 。
以2010年成立耐蚀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例 , “十三五”确立了23个研发方向 , 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平台 , 成功将免涂装耐蚀桥梁钢用于国内最大规模免涂装桥梁福州洪塘大桥 。
***:您认为 , 下一步我国钢铁工业科技进步的突破点在哪?
何文波:目前 , 我国钢铁工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 创新短板依然突出 。 下一步 , 科技进步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取得突破 。
一是将核心技术攻关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 。
2019年 , 我国进口钢材1230万吨 , 约20%尚未实现自主可控 , 虽然量只有200多万吨 , 但多用于国内重点工程、重大装备、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 。 此外 , 我国在低碳冶金、近终形制造、智能制造等技术方面仍处于跟随状态 , 部分核心检测和控制装备仍依赖进口 。 下一步 , 要瞄准科技前沿 , 实现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与引领 。
二是将绿色化和智能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两大主题 。
钢铁企业要围绕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要合理提升电炉短流程比例 , 研发低碳冶金新技术 , 拓展节能减排新途径 , 实现钢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同时 , 钢铁工业要将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 , 全面培育钢铁发展新动能 , 打造我国钢铁行业竞争新优势 。
三是将创新生态圈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切入点 。
未来 , 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 , 以“育主体、建模式、造环境”为重点 , 逐步建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圈 , 要培育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 构建协同创新模式 , 营造宽松有序的创新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