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住在武康大楼的“国宝守护人”
:原题为_新民晚报|住在武康大楼的“国宝守护人”。
【新民晚报|住在武康大楼的“国宝守护人”】住在武康大楼的沈仲章先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 他在战火中对于国宝的守护 , 令我们后辈无不动容 。
文章图片
居延汉简
1937年7月一个漆黑的深夜 。 一位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 , 偷偷爬进被日本兵占领的北大校园 。 在黑暗中 , 他焦急地寻找 , 终于找到一批亲自整理、价值连城的文物 , 他费尽全力将国宝移到安全的地方 。 后来 , 他几次躲过日本兵的巡逻 , 将宝贝偷偷运到德华银行代为保管 。
为了拯救这些国宝 , 他和文物专家们想尽办法从北京运到天津 。 在天津 , 这位年轻学者熟识了外国轮船船长 , 将装满宝贝的皮箱寄放到船长的船舱内 , 躲过日本兵的检查 。 历经千难万险 , 终于将这些宝贝运到香港大学图书馆存放……
这些国宝到底是什么?
2000年前 , 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风景秀丽、水草丰美、胡杨婀娜 , 这里是北方匈奴进入河西走廊的天然通道 , 经过岁月洗礼留下大量地下文物 。 1930年至1931年 ,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共同努力 , 挖掘出一万多枚汉简 。 这个地区匈奴语叫“居延” , 所以 , 这批国宝的名字便被叫作“居延汉简” 。 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等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 本文开篇讲到年轻学者冒着危险运到香港的就是一万多枚“居延汉简” 。 这又与武康大楼有什么联系呢?武康大楼曾经居住过当年保护过国宝的年轻人——沈仲章 。
知道“沈仲章”这个名字 , 我要感谢徐汇区“汇讲坛”的一次活动 , 主题是武康大楼何以“新生” 。 为了参加活动 , 我仔细阅读《住在武康大楼》一书后有了新的了解 。 在此居住60多年的林江鸿先生在采访中讲述了602室曾经住过文化名人沈仲章先生 , 他就是1937年将“居延汉简”从北京大学转移到香港的“国宝守护人” 。
作为文化志愿者 , 我每次带市民漫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 , 都会在武康大楼集合 , 为大家讲述大楼的设计师邬达克和曾经居住过的文化名人及其往事 。 但是 , 我并不知道沈仲章保护“居延汉简”的故事 。 住在武康大楼的周炳揆先生70岁了 , 还记得沈家有多台照相机 , 有高级的录音设备 。 他说 , 沈先生是一位乐观的老人 , 在艰苦岁月里 , 经常是以吃一碗一角二分的葱油拌面而感到幸福 。 1987年3月 , 沈仲章先生溘然长逝 , 享年83岁 。
很多人不知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沈仲章先生等老一辈民族音乐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抢救优秀民族文化的事业中 , 做出了杰出贡献 。
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居延汉简” , 出土后经历了太多的世间变故 , 正因为如此 , 才更显出独特的传奇与魅力 。 住在武康大楼的沈仲章先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 但也是大楼居民中普通的一员 。 他在战火中对于国宝的守护 , 令我们后辈无不动容 。
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向这位“国宝守护人”致敬!沈仲章先生留给我们的 , 不仅仅是“居延汉简” , 更彰显他与同时代的文化学者们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
此时 , 夜已深 , 我仿佛看见多年前一位年轻人勇敢地爬上北京大学的围墙……(周培元)
- 新民晚报|失主你在哪里?珍贵的3枚勋章在等你
- 搞笑|开心一笑:夫妻二人去看望住在省城的儿子,儿子给安排住在宾馆…
- 新民晚报|《繁花》初露真容,胡歌领衔“亮声”
- 新民晚报|寻找云闪付魔都达人,赢迪士尼门票,全年《新民晚报》
- 新民晚报|红色电波发新声!“红色故事联盟”在盐城启动
- 新民晚报|《繁花》初露真容,胡歌“亮声”
- 新民晚报|上港完胜华夏幸福喜提二连胜 外援攻击线擦出火花了!
- 新民晚报|视频 | 来自贸区买飞机!意大利阿尔卑斯飞机首个中国展厅揭幕
- 新民晚报|“十五的月亮十四圆”,少见但不奇怪
- 新民晚报|这样的水上移动医院你见过没?监护室和负压病房一个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