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草原上奏起幸福乐章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提及内蒙古 , 许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卷:草天相接的苍茫大地、浩瀚的云海、成群的牛羊……
事实上 , 来到这片土地 , 令人驻足的不只有美丽的景色 , 还有人们的生活 。 深吸一口气 , 草原的清香沁人心脾;侧耳去倾听 , 幸福的音符四处响起 。
慢板:银发下的笑容
7月19日上午 , 晴空万里 。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 , 阳光洒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花村互助幸福院中 。
院落里 , 76岁的傅蓉花正在给80岁的田学珍理发 , 她们的身后 , 七八位老人不时称赞一句“显得更精神了” , 笑声如歌 。
“别看她们非亲非故 , 却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 。 ”平地泉镇党委书记刘亮介绍 , 2012年 , 花村整合资金500万元 , 将村里闲置的小学改建成养老院 , 把周边几个村生活不便的65岁以上老人搬迁到幸福院 , 分户生活 。 同时 , 幸福院内还配置了文化活动室、医务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 , 方便日常生活 。
现在幸福院入住老人72户116人 , 其中贫困户14户20人 。 今年74岁的张德礼和老伴儿 , 是最早一批入住幸福院的老人 。 走进张德礼的家中 , 40多平方米的屋内 , 火炕、水冲式卫生间、厨房、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样样俱全 。
“以前我住在附近村子的土房里 , 不仅条件简陋 , 而且由于路不好走 , 出行很不便利 。 ”张德礼说 , 本以为年纪大了 , 不能种地了 , 养老会成问题 。 可来到幸福院后发现 , 除了基本生活条件提高了 , 政府为了方便老人们就医 , 还专门把村卫生所建在幸福院 。 “住这么好的房子 , 只用掏个水费电费暖气费 , 别提多合算啦 。 还有乡村医生给我们做健康管理 , 平时生个小病开点药 , 都不用出村 , 还可以享受医保报销 。 ”张德礼说 。
张德礼闲暇之余会和老伴儿一起 , 在门前预留的菜地里种种菜、养养花 。 不单是他们 , 幸福院的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 张德礼笑着说:“我们在这里 , 能住好房子 , 有人给看病 , 吃穿也不愁 。 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 , 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 这不是幸福 , 还能是啥?”
从2012年开始 , 乌兰察布利用撤并后闲置的学校、乡镇办公场所等现有设置 , 集中建设生活、医疗、文化设施齐全的“互助幸福院” 。 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社区服务、互助养老”的模式 , 让农村65周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就近搬迁到中心村的幸福院居住 。 目前 , 全市共建成互助幸福院458处 , 每个乡镇最少一处 , 5万多名像张德礼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的住房安全和养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
协奏曲:“社区乐吧”的悠然
迈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四千米社区乳品厂小区 , 远远便听到了鸟儿雀跃的叫声 。
循声前行 , 一串串挂在帐篷下的彩灯和没在其中的鸟笼映入眼帘 , 帐篷下摆放着长条桌椅 , 周围布满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绿植 。 旁边的小喷泉水池里 , 几尾金鱼正欢快地游动 。 这里 , 便是附近居民家喻户晓的“社区乐吧” 。
“社区乐吧”的主人 , 是84岁的老党员李德生 。 为了让小区居民有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他自费出资上万元 , 在自家门前搭建起数十米长的“社区乐吧” , 并购买电子琴、音箱等设备 。 每晚彩灯亮起 , “社区乐吧”音乐奏响 , 欢声笑语间 , 温馨祥和 。
四千米社区党总支书记武剑锋告诉采访人员 , 乳品厂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 , 属老旧小区 , 曾被列入拆迁规划范围 。 拆迁项目停止后 , 由于缺乏管理 , 生活垃圾随处撒落 , 院内一片狼藉 , 到了夏季更是臭气熏天 , 居民们怨声载道 。
2017年乳品厂小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后 , 凝聚民心、改造小区环境就成为社区党总支的首要工作 。 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 四千米社区党总支专门腾出一套两室一厅作为小区支部及居民活动中心 。
- 辉腾锡勒草原夏季美
- 光明日报|三星堆东北方发现新石器至明清不间断文化层
- 光明日报|达成历史性协议之后 欧洲将合作的目光投向中国
- 光明日报|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 光明日报|南极昆仑站为地面最佳光学天文观测地
- 光明日报|王家坝67年16次开闸:有一道大坝,叫众志成城!
- 光明日报|发生时如何抢救,中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
- 光明日报|多所百年高校永久关闭!
- 光明日报|一台挖掘机救下14人
- 光明网-《光明日报》|洪涝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