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隐秘”的拥军航线

:原题为_新华网|“隐秘”的拥军航线。
新华社济南8月1日电 题:“隐秘”的拥军航线
新华社采访人员
“八一”前夕 , 山东省荣成市院夼村码头 , 巨大的马达轰鸣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 “拥军船”收锚、起航 , 向着6.8海里外北部战区某部驻扎的苏山岛 , 破浪前行 。
这是一条连最精准的海图都找不到的“隐秘”拥军航线 。 为报答解放军的救命恩情 , 院夼人从1960年起就拿出最好的船、选出最有经验的船长 , 义务为驻岛部队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家属 , 累计航程已达20余万公里 。
一条拥军航线 五代船长“接力”
“‘泰叔’来啦!”
苏山岛码头 , “拥军船”刚一靠岸 , 等候多时的士兵们深情敬礼、热情问候 , 向来客献上独有的“登岛礼” 。
“泰叔”名叫钱均堂 , 今年62岁 , 2005年至2019年担任“拥军船”船长 。 因小名叫福泰 , 驻岛官兵不论长幼 , 都亲切地叫他“泰叔” 。
苏山岛是一座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班的“四无”小岛 。 虽然部队会定期派登陆艇运送补给 , 但登陆艇母港距离苏山岛较远 , 往返一趟既费时又费钱 , 官兵们遇到急事、疾病更为不便 。
“部队要将几百元的蔬菜送上岛 , 可能要花费不菲的燃油费 , 不如用我们村的船方便 。 ”院夼村村委会主任王行敏说 , “‘拥军船’的费用由院夼村承担 , 但调度归驻岛部队 。 只要他们有需求 , ‘拥军船’随叫随到 。 ”
2019年7月 , 院夼村投资近140万元 , 购置了第五代“拥军船” , 配备了GPS和北斗双导航系统 , 运输能力达55吨 , 是第四代“拥军船”的10多倍 , 还能抗8级风浪 。
王行敏说 , 从舢板船、桷篷船、机动舢板船、大马力舢板船 , 到目前的现代化养殖看护船 , “拥军船”更迭到5代 , 更换了5任船长 , 不变的却是满载的“鱼水深情” 。
过去15年间 , 钱均堂几乎天天奔波在这条“隐秘”航线上 。 需要运送物资了、战士要出岛了、家属来探亲了 , 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给“泰叔”打电话 , “有困难 , 找‘泰叔’”成为驻岛官兵的“口头禅” 。
小到新鲜蔬菜、防疫用品 , 大到光伏电板、建材机械 , “拥军船”带来的物资改变着驻岛官兵们的生活 , 更在小岛与陆地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 。
如今 , 在第五代“拥军船”崭新的驾驶舱里 , 开了一辈子木船的“泰叔”有些无所适从 。 因不熟悉现代化驾驶系统 , “泰叔”已经不是掌舵的船长 , 而是“降级”成了船员 。
“虽然‘降级’了 , 但看到‘拥军船’跑得更快、更安全了 , 我打心眼里高兴 。 ”钱均堂说 。
同舟共济一甲子 。 “拥军船”平均每年往返300多个航次 , 累计航程已达20余万公里 , 相当于绕赤道5周多 , 截至目前迎来送往了驻岛官兵及家属10余万人次 , 运送各类物资难以计数 。
始于救命恩情 结下不解之缘
“拥军船”的首航 , 源于救命恩情 。
1960年4月 , 院夼村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驾驶渔船 , 在海上遇险 。 没有灯塔 , 也没有避险之处 , 狂风巨浪肆虐 , 他俩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
就在绝望之时 , 他们隐约中听到锣鼓声——原来就在上个月 , 原本荒无人烟的苏山岛进驻了首批解放军 , 两人的求救声被巡逻战士听见 。 随后 , 十几名战士火速增援 , 每人手持一面锣鼓狠敲猛打 , 用“土办法”为他俩指明了航向 。
最原始的导航方式 , 救了两名渔民的生命 。 当晚 , 王义宽又发起高烧 , 战士们轮流守护 , 给他喂饭、喂药 , 直到他康复离岛 。 当年 , 驻岛官兵又陆续救助了7名遇险渔民 。
救命恩情 , 永生不忘 。 登岛致谢时 , 村民们发现 , 岛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 补给物资也经常无法及时送达 。
“哪能让守岛的解放军缺吃少穿?渔家人最拿手的就是开船!”不善言辞的渔民 , 把救命恩情刻在了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