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首创“星间链路”,一星通星星通

:原题为_解放日报|首创“星间链路”,一星通星星通。
31日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 北斗三号的“天空之城”由30颗卫星组成 。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参与并研制了10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 , 实现了众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
“这个单位的人都不下班的 。 ”就连出租车司机都说 , 不管什么时候载客到海科路99号 , 卫星厂房的灯总是亮着 , 总有人在加班 。
20皮秒原子钟“无缝切换”
航天领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 , 一般卫星上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不会超过30% , 但北斗三号卫星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 。
“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 每一次技术突破 , 都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 。
首先是设计理念创新 , 独创了功能链的概念 , 在系统层将同类功能聚合 , 去除不同设备中重复功能 。 就拿北斗三号第三、第四颗组网卫星来说 , 原先的2吨被大幅度“瘦身”为不到900千克;原本十几个分系统需要20多台计算机控制 , 现被整合优化为1台计算机 , 大大简化了系统结构 。
其次是攻关研制了全新的“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 。 这个平台的姿轨控精度比指标要求还提高了一个量级;具有优异的减振动减冲击能力;采用了国产的龙芯中央处理器 , 即使在恶劣的空间环境下也能保证卫星正常工作 。
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 。 研制团队首创了导航星座星间链路技术 , 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 , 解决了制约北斗全球组网的瓶颈问题 。 卫星观测效率提高了10到30倍 , 测控的覆盖率从30%提高到了100% 。
导航的核心就是时间 。 要保证导航信号的连续性 , 必须有两台原子钟同时工作 , 如果一台出现了故障需要立刻切换到备用钟 。 研制团队突破了星载时频无缝切换技术 , 仅用20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完成主用钟和备用钟的“无缝切换” 。
“天马行空”不会被轻易否定
北斗三号第三、第四颗组网卫星中的热控系统 , 采纳了两位年轻技术人员李锴和林士峰的创新思路 , 使得卫星在太空中“不怕冷也不怕热” 。 他们这支队伍当时平均年龄只有31岁 。
这些年轻人如果跳槽到企业 , 收入可以增长两三倍 , 而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 , 他们一年工作了400多天 。 “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 , 就是给了我们年轻人机会与信任 。 ”1986年出生的王丹 , 短短6年时间成了卫星总体的副主任设计师 。 而以前要做到这个岗位 , 差不多要20年 。
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年轻人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 , 不会被轻易否定 。 在新一轮竞聘中 , 很多年轻人被委以重任 。 不按资排辈的管理创新 , 大大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2035年左右 , 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基础 , 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 还来不及回味成功的喜悦 , 这支年轻的团队早已踏上新的征途 。
【解放日报|首创“星间链路”,一星通星星通】海科路99号的灯 , 一直在亮着 。 (采访人员 黄海华)
:原题为_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参与构建北斗三号“天空之城”
首创“星间链路” , 一星通星星通
破解北斗全球组网瓶颈:卫星观测效率提高10到30倍 , 测控覆盖率从30%提高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