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让制导武器“学会思考”!中国这项技术又取得了新进展
文章图片
“一周时间!一周时间将探测距离再提高20%!这‘硬骨头’只有交给你们 , 也只能交给你们!”近日 , 中国某研究院武器装备副总设计师风尘仆仆赶到国防科技大学 , 他负责的某型武器装备定型在即 , 8月份将做外场试验 。 他来 , 是为了让该校自动目标识别(ATR)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为该型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的提升给予技术支持 。
在我国精确制导自动目标识别技术领域 , 这个科研团队可说是大名鼎鼎 。 为导弹装上“超强大脑”以实现精确打击 , 是该团队奋斗终生追求的誓言 。
那么 ,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研究团队?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八一前夕 , 这个科研群体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揭开了神秘面纱 。
破解迷雾 , 让制导武器“学会思考”
6年前的7月 , 国内媒体报道了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某型装备技术试验 , 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 一时间 ,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一句话新闻上 。 有军事专家评价说 , 中国现在所进行的这次试验 , 其战略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工程 。
鲜为人知的是 , 早在多年前 , 我国就已经成功进行了类似装备技术试验 , 而确保神剑顺利出鞘飞天、精准命中目标的 , 正是该团队为其量身打造的“超强大脑” 。
“自动目标识别技术就是给精确制导武器装上的‘超强大脑’ 。 ”该室主任李晓解释道 , “有了‘大脑’之后的导弹会‘思考’ , 在打击敌方运动目标的时候就如同猎豹追踪猎物 , 反应迅速、打击精确 。 ”
越是耀眼的光环背后 , 越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
【上观新闻|让制导武器“学会思考”!中国这项技术又取得了新进展】打什么仗、在哪打仗、跟谁打仗?胜战三问 , 是始终笼罩在各级指挥员心中的“战场迷雾” 。 而在电磁领域 , 复杂电磁干扰环境形成了现代战场的电磁“迷雾” , 令精确制导武器失去了准头 。 早在1973年 ,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 , 以色列采用箔条干扰“冥河”舰舰导弹 , 使得埃及、叙利亚发射的几十枚导弹无一枚命中目标 。
如何破解战场“迷雾” , 让制导武器“学会思考”——实现自动目标识别 , 美国、以色列等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相继开展研究 。 但彼时的中国 , 在相关科研领域却还有待开始 。
1992年 , 为加快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 国防科工委决定启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 。 搭乘发展“快车” , 国内首个自动目标识别重点实验室落在了国防科技大学 。
“武器装备这么落后 , 还做什么自动目标识别 , 这不是天方夜谭嘛!”“写写论文还可以 , 怎么可能做得出来!”……尽管当时 , 团队在该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 但它却是一个孤独的“领跑者” , 无数质疑的目光让它身后“跟跑”乏人 。
率先展开自动目标识别研究
“就是要想别人没想到的 , 做别人不敢做的 。 ”李晓回忆 , 团队学术带头人罗新临危受命 , 在资源匮乏 , 没有科研项目的困境中 , 硬是带着团队成员深入基层部队和工业部门 , 闯出了一条属于团队的科研道路 。
使命催征、重任在肩 , 没有国内外技术资料可以借鉴 , 那就让自主研发中的图表、参数、符号成为“挚友”;武器装备平台落后 , 缺乏外场试验条件 , 那就用仿真技术开展攻关研究……28年来 , 团队成员“走南闯北” , 几乎跑遍了所有的精确打击武器装备试验场 , 填补了我军精确制导领域中的一个个空白 , 使得自动目标识别在信息化战场中得到重视 。
为进一步提升精确制导武器的自动目标识别能力 , 他们将毫米波自动目标识别方向和红外自动目标识别方向融合 , 组建了新研究室 , 开展了新型智能目标识别技术研究 , 支撑精确制导武器探测识别能力提升 。
- 界面新闻除了看得见的,奔驰EQC背后还隐藏着这些“看不见”的豪华
- 中年北斗系统发言人答封面新闻:北斗定位精度最好可达1点几米
- 上游新闻|精度达到2-3米,北斗系统发言人:中国北斗攻克160余项关键技术
- 央视新闻客户端|昌平线南延新进展!“巨无霸”上清桥站明年底完工
- 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加坡要求部分入境者佩戴电子追踪器
- 看看新闻|高考女孩填志愿 30多位“爸爸”争相出主意
- 央视新闻客户端|教育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坚决杜绝录取通知书丢失损毁
- 央视新闻客户端|北斗系统工程新技术应用超过70%
- 央视新闻客户端|大连卫健委:未发现本次疫情与近期北京新疆病例有关联
- 央视新闻 供所有企业研制生产,北斗发布接口控制文件覆盖全部7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