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缅甸北部,10万诈骗者的天堂:每年从中国卷走数万亿,势力盘根错节( 二 )


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 , 缅甸与中国渊源纠葛颇深 。 历史上 , 缅甸曾作为藩属国而存在 , 后随着明朝由盛转衰 , 缅人政权开始强大 , 逐渐不再受控 , 但在漫漫岁月长河里 , 两地群众语言习惯早已互相渗透 , 整体环境与中国内地相差无几 。
更遑论新中国建交后 , 中国一直是缅甸第一投资大国 。 通讯上网靠的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 , 交易使用的是人民币 , 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随处可见 , 汉语汉字更像是这里的官方语言 , 种种“利好” , 为骗子们的猖獗大开方便之门 , 大量偷渡者疯狂涌入 。
2019年 , 中缅边境的电信诈骗达到巅峰 。 果敢、佤邦、小勐拉如火如荼地开发着 , 小勐拉科技园、佤邦孟平开发区科技楼、贺岛开发区智慧园拔地而起 , 昔日犹如过街老鼠的诈骗团伙 , 在缅北混得风生水起 。
▲小勐拉
此前 , 缅北当地人的月收入平均在1000元左右 , 大量诈骗分子盘踞扎根后 , 物价接连飞涨 , 远高过国内一线城市 , 本土居民苦不堪言 。
和国内坚决打击的强势态度不同 , 缅北将网络诈骗视为一种新型产业 , 支持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支柱 , 有意默许纵容一切犯罪行为 。
为了巩固权力 , 增强财政 , 自然资源匮乏 , 又缺乏外部条件的缅北地方力量 , 正与急于求生的国内诈骗团伙一拍即合 。
诈骗团伙向缅北地方缴纳高额租金和管理费用 , 有一定规模的诈骗公司每年上交费用达数百万 , 缅北则负责通风报信 , 并提供武装保护 。
▲某经济开发区收取费用告示
有恃无恐之下 , 更多罪恶在滋生 。 有人专门提供技术服务、支付通道、网络推广;有人则钻起缅北没有独立银行 , 必须依靠人民币交易的空子 , 干起“背包客”的生意;有人专门提供四件套(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卡、盾) , 供诈骗窝点洗钱 。
▲“背包客”身上查获的现金
臭名昭著的“e租宝”实际控制人丁宁 , 就曾在佤邦花重金买了个“总司令”的头衔 , 还准备筹划成立东南亚联合银行 , 直到案发后 , 多名高管从该地区被带回 。
从当年法院审理案件的报道中可知 , 仅在半年时间内 , 在丁宁的要求下 , 原钰诚集团多次组织、策划、安排偷渡多达187次 , 触目惊心 。
▲如今 , 丁宁的银行成了废弃的空壳
2019年10月 , 中缅边境大面积封停微信、支付宝 , 可见电信诈骗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 即便如此 , 依然无法阻挡丧心病狂的诈骗者们 。
光照不到的地方 , 黑暗仍大量存在 , 虎视眈眈 , 不死不休 。

02
跟着干日进斗金 , “国人相残”不断上演
道高一尺 , 魔高一丈 , 尽管国人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 , 但架不住诈骗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 , 无孔不入的套路轰炸 , 深谙人性弱点 , 防不胜防 。
时至今日 , 电信诈骗已然形成从信息买卖、实施诈骗、分赃销赃的完整分工链 , 甚至还有大数据和AI技术的辅助 , 各司其职 , 环环相扣 , 剧本越来越专业 , 对象越来越精准 。
为了让“障眼法”更加到位 , 诈骗团伙会先通过电话、短信撒网筛选一轮目标客户 , 再通过添加社交账号 , 多轮“客服”沟通协作的方式 , 让数据尽量分散 , 单凭其中某一项 , 很难判断是否为诈骗 , 给取证工作造成很大滞碍 。
利字当头 , 很多不可能也变作了可能 。 若说此前骚扰诈骗电话多以“400”、“800”、“1010”开头 , 而现在 , 以管理最严格、最稀缺著称的“95号段”也成了诈骗集团的囊中物 。
这类电话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接管理审批的号码资源 , 想要申请 , 公司必须有呼叫中心许可证 , 注册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 , 每年还得参加年检 。
但在形形色色的代办公司这里 , 所有的条件限制都是浮云 。 只要钱到位就能办 , 且不用担心号码被用户标记为“骚扰电话”而被手机软件拉入黑名单 , 代办公司另有渠道帮助解除处理 , 确保金主们“行骗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