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为查找证件 , 偶然在书柜里翻到了一封二十年前的书信 。
泛黄的信笺 , 淡蓝的笔迹 , 熟悉的字体 ,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 一句遥祝春安”微笑着与我挥手告别 。 刹那间 , 勾起我无限美好的记忆 。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文章图片
相信 , 你一定也记得写信的年代吧?静夜里 , 灯光下 , 铺开信纸 , 抽出钢笔 , 遣词造句 , 传情达意…那些以笔墨为伍 , 鸿雁传书的日子 , 虽然时间很慢距离很远 , 但通过书信来咀嚼世事况味 , 感受人间真情 , 不是也蛮幸福的吗?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文章图片
烽火战乱之时 , 因断了能抵万金的家书 , 才有了杜甫思念亲人的凄苦乡愁;雾都康桥之别 , 因读了林徽因用泪水写下的残酷紫信才有了徐志摩得之 , 我幸;不得 , 我命 。 如此而已 。 的悲壮感慨;远洋留学之际 , 因有了父亲苦心孤诣的家书教诲 , 才有了傅聪精于音乐、热爱祖国的德艺双馨 , 也使得《傅雷家书》成为爱的教育的成功典范…书信曾记录着多少人的故事 , 承载着多少人的情感啊!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文章图片
不过 , 很多事情人们真的是无法预料 。 记得读高二时 , 一篇英语课文介绍说—在美国 , 人们去supermaket(超级市场)可以提着购物篮自由地选择商品;人们坐在家里可用电脑shopping online(网上购物)当时觉得那真是天方夜谭 , 而今天 , 这些在我国不也早就变成了现实吗!与此相同 , 纸质书信的消亡 , 也不是由人们的意志所决定的 。 伴随着程控电话 , 特别是电脑和手机的普及 , e-mail、已然成为人们交际的主要渠道和便捷方式 。 古老的车、马、船、驿站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 现代的邮票、邮筒、邮差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文章图片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文章图片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文章图片
说起我与书信相伴的轨迹 , 若以时间为横轴以数量为纵轴 , 那就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 起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 顶点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终点于二十世纪初 。 我曾用书信劝慰过一度郁闷 , 以酒解忧的老爸 , 我曾用书信激励过年少失足 , 入狱服刑的手足;我曾依书信给复读的同学增添自信 , 我曾靠书信给入伍的同乡带去乡音;我曾托书信表达对恩师的敬意 , 我曾凭书信保持与笔友的沟通…
一句见字如面温情地向我招呼问安
文章图片
回想起来 , 写信最多的时候是在刚刚参加工作期间 。 一则与部分同学互报安身立命之所在 , 二则与某些杂志社保持着编读往来”记得有一次 , 因在某杂志页脚的《凡人睿语》栏目发表了一句名言”—潜心地干一份事业 , 真心地交几个朋友 , 静心地养几种爱好 ,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事物 , 生活将无限美好—不经意间 , 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宛若雪花一样纷至沓来 , 令我应接不暇 。 不到一周 , 各式各样的信封就装满了整整一编织袋 。 表佩服的、谈感想的、求交友的、要像片的…各行各业 , 男女老少 , 无所不有 。 刚开始 , 点点灯熬熬油也就罢了 , 心想权当练字罢 。 可后来 , 随着信件的增多 , 根本担不起这笔开销(信封2分/个、邮票8分/枚、稿纸8角/本、洗相2角/张)才开始了有选择的回复 。 想必那些深感石沉大海的陌生朋友一定会很伤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