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一炉女人火,陋室韵沉香( 二 )

  而说起威尼斯电影节 , 许鞍华与其也缘分深厚 。 2003年 , 她担任了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 , 2014年 , 许鞍华曾担任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委会主席,《黄金时代》被选为第71届电影节的闭幕影片 。

  青睐文艺片

  每部电影都是冒险

  别人不敢投资很正常

  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多以文艺片居多 , 以前找投资也常常碰壁 。 她说当初拍摄《千言万语》时让她倾家荡产 , “幸好后来得了一堆奖 , 否则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坚持到现在 。 ”《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 , 然而如果没有王晶的话 , 这部电影或许早就因没有投资而流产了 。

  同样因为另一部影片的投资问题 , 她还曾找到过刘德华 , 刘德华不但答应主演 , 还投资3000万 , 最终有了这部经典之作 。 许鞍华说:“基本上我的每部电影都是冒险 , 他们不敢投资很正常 。 不过我也觉得我不应该抱怨吧 , 差不多啦 。 我已经够幸运啦 , 还是能拍我想拍的戏 。 ”

  个人风格强

  镜头扎根市井现实

  三次“牵手”张爱玲

  许鞍华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 她将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洪流之中 , 把镜头扎根于市井的现实主义 , 记录平凡人物的喜怒哀乐 , 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 这一次许鞍华再度挑战自我 , 将张爱玲的成名作搬上大银幕 , 在她看来 , “无论是写东西还是拍戏 , 你不做新的东西跟冒险 , 不停地在做已经成功的事 , 那有什么作用呢?”

  也因此 , 在冒险拍摄了讲述作家萧红故事的《黄金时代》后 , 许鞍华又改编起张爱玲的作品《第一炉香》 , 影片聚焦了当代都市中青年在情感世界里的核心困惑 。 许鞍华希望以极度真实的方式处理人物和情感 , 通过人性温暖与现实压力交织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困境 , 展现独特的人道主义关怀 。

  今年适逢张爱玲100周年诞辰 , 《第一炉香》无疑引发期待 。 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创作于1943年 , 这篇小说在上海的《紫罗兰》杂志一经发表 , 立刻引起了文坛关注 。 此次是该作品首次进行影视改编 , 获得读者和观众的高度瞩目 。

  一直以来 , 许鞍华都对张爱玲作品情有独钟 , 对张爱玲笔下描画的旧上海、旧香港 , 感到既亲切又怀念 。 张爱玲作品的改编难度也众所周知 , 她坦言:“张爱玲作为作家是个独特的存在 , 她最好的、也是她难改编的地方在于 , 你往往离不开她的文字和文字营造的氛围 , 因为她不是一个情节为主的作家 。 ”

  《第一炉香》是许鞍华第三次在大银幕上与张爱玲“牵手” 。 早在1984年 , 许鞍华就执导了《倾城之恋》;1995年 , 许鞍华又执导了《半生缘》 , 曾摘获金马、金像等多个奖项 。 2009年 , 许鞍华还曾执导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王安忆编剧的舞台剧《金锁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