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残障人士成了洗车能手

:原题为_南方日报|残障人士成了洗车能手。
南方日报|残障人士成了洗车能手
文章图片
“喜白白”洗车小分队正在洗车 。 受访者供图
笑铧在水桶里装满水 , 发仔拿起高压水枪打泡 , 楠仔拿着抹布从车尾箱开始擦拭 。 “喜白白”三人洗车小分队用默契十足的配合 , 干起2020年首单洗车业务 。 这是广州市南沙区共青团“志愿在康园”项目榄核镇康园工疗站为在站的45名学员设计出来的工作——流动洗车 。
支持和帮助鼓励残障人士就业是南沙构建“志愿服务”助残载体的关键行动 , 流动洗车只是南沙区榄核镇康园工疗站“工疗”+“娱疗”的康复训练模式的一个缩影 。 通过简单的生产劳动与户外活动 , 培养生活和工作技能 , 让工疗站不再是托管残疾人的“托儿所”和“终点站” , 而是残疾人成功融入社会的“中转站” 。 2009年成立的康园工疗站 , 累计托管84人 , 其中22人成功就业 , 步入社会 。
【南方日报|残障人士成了洗车能手】学员们有序走入工疗站 , 先进行体温测量和情绪观察 , 然后在文化室内上课培训 。 工疗站邀请来的老师正在讲解夏日游泳安全知识 , 看完动画片后 , 学员们踊跃回答问题 。 看到这一场景 , 郭润彩就会感慨 。 作为榄核镇工疗站站长 , 她在这里陪伴了学员们11年 , 最高兴的事 , 就是学员们开朗了 。
配备了空调的工作间明亮整洁 , 桌子上贴上每个学员的名字 , 桌子上还有加工一半的衣服夹子 。 “镇内有很多企业会将一些小的加工活给到我们 , 我们分配给学员们去做 , 计件给工资 。 ”郭润彩告诉笔者 , 虽然这些手工活每个月只能为学员带来300元左右的收益 。 但他们很开心 。 “有活做 , 他们更充实 。 ”为残疾人找活做 , 并不容易 。
跑招聘会、与镇里沟通岗位、找熟人介绍 , 郭润彩把能想到的办法尝试了一圈 。 学员梁健恩是一位家境困难的聋哑人 , 经过四个多月的工疗康复后 , 他变得自信 , 能力也得到提升 。 但健恩有沟通障碍 , 为此 , 郭润彩跑遍了镇上所有大小企业 , 仍没有一家企业肯接纳他 。 为了证明健恩有工作能力 , 郭站长决定说服婆婆和丈夫 , 聘用健恩到丈夫经营的店中工作 。 郭站长家人答应让健恩试用一个月 。 在这个月里 , 每当健恩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 , 郭站长都会亲自去调解 , 健恩也逐渐适应了店里的工作 。
有一次郭润彩带全体学员到墟市学习采购技能 , 天气酷热 , 向来沉默寡言的学员梁锦辉注意到郭润彩满脸汗水 , 马上拿出纸巾一遍遍为她擦汗 , 这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小举动 , 让郭站长当场感动得掉下热泪 。
学员们的成长也让更多热心人看在眼里 。 11年来进入工疗站的有84人 , 其中有22人已经成功到企业里就业了 。 “虽然主要在工厂从事后勤保障、粗加工等难度较低的工作 , 但这已经是他们成长的一大步 。 ”郭润彩说 , 每当有学员能成功就业 , 她既感到不舍 , 又为他们高兴 。 “社会正在逐渐认可他们 。 ”
“残障人士的工作效益及情绪波动 , 是企业最大的担忧 。 ”指导榄核镇工疗站的陈明强督导告诉采访人员 , 残障人士通过就业实现融入社会的目标 , 显得尤为困难 。 既然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 为什么不能自己创造就业岗位呢?
2018年初 , 郭润彩在参观其他工疗站时第一次了解到残障人士洗车队 。 “我们搭建创业平台 , 让他们多一条路” 。 不懂洗车技术 , 她和工疗站老师就去洗车店观察别人洗车 , 向专业洗车师傅请教洗车的工具、注意事项;没有可实践的机会 , 她和老师们就把自己的车当成道具让大家模拟训练 。 但比起这些问题 , 保证残障人士的安全和教会他们熟练掌握洗车技术 , 更让郭润彩与老师们操心 。
最开始实训时 , 面对一台车 , 队员们不知道从何下手 , 老师们就分步骤、分区域地慢慢教 。 为了保证能让大家尽可能发挥所长 , 协作配合 , 老师们还根据队员们的身高、能力进行分组搭配 , 3个人为一队 , 分别负责车轮、车身两侧、车顶等部位 。 从开始1个半小时洗完一台车 , 到现在30分钟就能完成 , 队员们技术越来越娴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