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他为我党培养出五个元帅六个大将,但自己却站在了我党的对立面( 二 )

分共会议 , 后来他回忆这段历史时 , 说:\"那时真是逼得没法 , 我只好投降右派 。 \"
1927 年 9 月 14 日 , 在关于南昌起义的会议上 , 张发奎是否参加暴动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 张国焘等人认为 , 以目前形势 , 应极力拉拢张发奎 , 得到张之同意 , 否则不可发动起义 。 但是周恩来、代英、彭湃、谭平山一致反对 , 认为起义断不能迁延 , 更不可停止 。 张发奎已受汪精卫的蛊惑 , 决不会同意我们的计划 , 起义断不能依赖张 。 会议最后表示少数服从多数 , 决定仍然按照举行起义 。
对张发奎的争取失败后 , 我党仍然以叶挺和贺龙的部队为主发动了南昌起义 。起义后 , 我党仍然发电报给张发奎 ,欢迎他来南昌一块干革命 。 但是起义总指挥部的作法受到了当时中央的严厉批评 , 说他们“ 与张发奎妥协之等待犹豫的倾向” 。
张发奎对自己手下叶挺和贺龙的部队发动起义也十分不满 。 贺龙就任第 2 方面军总指挥后 , 张发奎一直认为贺龙的目的是取他而代之 。 当郭沫若去和张发硅洽谈时 , 张请郭转告叶挺、贺龙∶双方部队要尽量避免碰头冲突 , 河水不犯井水 。 希望他们尽速退出南昌 , 免致发生冲突;希望他们起义军回广东时走东江 , 彼此不要发生摩擦 。 对于汪精卫要张发奎进兵南昌的要求 , 张发奎也迟迟按兵不动 , 直到起义军于8月7日全部撤离后 , 才率部进入南昌 。
张发奎与我党破裂是广州起义之后 。 他在回粤之初 , 想执行一种较为中立的中间偏左的政策 , 不愿意过分与共产党、工农为敌 。 但这时中共将张发奎视为与蒋介石、汪精卫一样的军阀 , 执行了坚决破裂的政策 。
1927年9 月 9 日 , 中央在《中央致广东省委信》中指出:“张发奎已经是南昌事变的反叛者 , 已经是我们公开的敌人 , 我们与他已毫无妥协之可能 。 ”
国共破裂之后 , 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在如何区别对待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问题 , 以及如何将张发奎与死硬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加以区分的问题上 , 犯下了左倾的错误 。 当时的中央 , 不善于争取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和同盟者 , 在国共对立之后 , 对国民党内的各种势力究竟应采取何种政策也还没有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灵活的策略 , 而是采取了要么就站到革命一边来、无条件地支持工农运动 , 要么就彻底决裂的做法 。
1927年12月11日 , 张太雷、叶挺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 , 张发奎调集兵力镇压起义 。 至此 , 我党与张发奎北伐以来建立的合作关系完全破裂 。
抗战中 , 我党与张发奎的合作关系又逐渐恢复 。 张发奎认为大敌当前 , 共产党也主张抗日救国的 , 开始与中共合作抗战 。 他主动到上海找到郭沫若 , 请求党派一批人员到他的司令部工作 , 我党于是派遣了钱亦石等人以“战地服务队”的名义到张发奎的司令部工作 。 此后 , 左洪涛、刘田夫、杨应彬等大批共产党人长期在张发奎的司令部工作 。
张发奎是个并无强烈的党派观念的人 。 对共产党人 他有好感 , 但他不信仰共产主义 。 他可以联共 , 但联不愿意加入共产党 , 是一个并不情愿反共、不愿对共产党做得太绝、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曾附和反共的国民党人 。
他不是死硬的国民党右派 , 如不触及他的切身利益、不对他构成严重威胁 , 他愿意与共产党人合作 。但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和他的特殊身份 , 不肯进 ,就只有退这一条路了 。
1980年3月10日 , 张发奎在香港病逝 , 终年85岁 。 的叶剑英元帅发布了一份公开唁电:\"惊悉向华将军逝世 , 不胜哀悼 。 乡情旧谊 , 时所萦怀 。 特电致信 , 尚希节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