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向往的生活》:慢综艺到了疲态期( 二 )


四子们从车上担心到住宿处 , 到底之后的石头剪刀布选裤子 , 几人之间毫不谦让真实又随性 , 兄弟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
四子们晚上饿了就坐在屋檐下吃着泡面开着玩笑 , 通过游戏获得泡菜和火腿 , 睡出了鸡窝头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在镜头面前 , 与其说环境艰苦 , 不如说苦中作乐 。 节目组虽然对他们的生活开了玩笑 , 但这个玩笑却开的温暖且治愈 。 《向往的生活》在更进中似乎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 固化的综艺模式持续着“电话点餐”“黄磊备餐”“嘉宾聊天”“宣传广告”“围桌吃饭”的节奏 , 偶尔开始的小游戏逐渐也失去了趣味性 。 这些节目播出的片段几乎给了当初入坑的粉丝一个打击 , “你带着我的期盼感受向往的生活 , 却对我的憧憬撒了谎” 。
或许是创新能力不够 , 也或许是节目活力缺失 , 节目向“流水账式叙述”靠拢 。 在最新的一期中 , 一群人跳舞《路灯下的一群人》凑时长 , 重复着几个动作 , 镜头的拍摄景别也相跟着远中近的来回切换 , 仿佛是个纪录片 。 本该出现在原片里的内容却放到了加长版里 , 需要观众付费观看 。 节目的收视一度走低 , 源头还是自己 。
真人秀变身广告打卡地?《向往的生活》中软广硬广数不胜数 , 做客嘉宾必然带着宣传作品来拜访 , 硬生生将节目“生活感”推翻 , 灌入商业化的气息 。 彭昱畅在节目中的背诵台本屡次不过关 , 在现场嘉宾的眼里是活泼打趣 , 但对于观众而言 , 难道真的没有破坏节目的氛围吗?
节目第二季开拍的时候 , 赞助商剧增 , 从第一季的个位数变成高达两位数的赞助 。
节目的高热度也使广告方享受着巨大收益 。
插入广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电视台广告收益的最大化 , 也能为节目本身带去高热度高话题 , 但广告植入的方式也得符合大众视觉需求 。 并不是所有的广告植入都是凹台词 , 尝试不同的植入风格或许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 例如跑男中将逃离线索藏入安慕希酸奶中 , 一方面不中断节目故事 , 一方面让观众对安慕希记忆犹新 。 但珠玉在前 , 好的节目必然要站在大众的角度思考方向 。
或许节目需要投资 , 广告植入存在即合理 , 但用过长过频繁的广告时间水时长似乎仍需考量 。 合理的利益分配有利于节目发展 , 人物成长 ,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 , 寄予希望的是节目初衷 。 节目在卖内容的同时也是在卖广告 , 广告的植入方式早在大众传媒新兴发展时期就被各大学术界人士当作重点研究对象 , 朱益桐曾经以《吐槽大会》为例探析了软性植入式广告 , 佟潇也曾经明确分析过植入式广告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表现形式研究等等 。
《吐槽大会》中的情景剧 , 灵活用梗 , 创新又不刻意的植入广告 , 也不会让观众视觉疲劳 。
同样是《吐槽大会》的手笔 , 飞飞吐槽陶喆的时候将广告植入原生态场景中 , 通过玩笑段子的方式表现 , 让观众在笑声中把广告给播了 。 观众看节目 , 首看内容再看形式 , 节目制作方若能够将产品内容与节目内核融为一体 , 观众必然爱屋及乌 。 按百分比做预算 , 更多广告商都秉持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念 , 通过预测 , 协调 , 控制相配合 , 设置了“奖品植入”“画面植入”“场景植入”等方式 。 如今的广告植入已经不限于时代了 , 国综的植入方式应该尽量做到与情节挂钩 , 不做作 , 不生硬 , 不让观众反感 。
不再治愈?“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对节目质量与内容的要求 , 近几季的节目中将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当成竞争类游戏 , 这似乎在观众眼里早已背离了“治愈系”的初心 。
还记得第二季第一期的插秧片段备受争议 , 徐峥错误的插秧方式引起网友质疑“作秀” 。 “谁会将抛的秧苗手动插”“没有常识”等字眼出现在了节目弹幕和评论区中 。
对比于更多田园风的短视频 , 创作者就是土生土长在田野间的人 , 耳濡目染了传统风俗 , 亲身感受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领略过古道的斑驳也深爱着灯火可亲的闲适 。 他们的真实是由内而外的 , 而非外界熏陶而成的 。
节目追求“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 因此其中设计了竞争类任务游戏 , 但观众从节目里看到的游戏却是拿着普通老百姓精打细算的生活当作谈资 。 节目的制作满足了娱乐性 , 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活的真实 。 每一期的节目似乎在用小清新的文案和艺术化的风景摄制强凹“向往”氛围 , 久而久之 , 也让观众视觉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