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橹摇出新生活
文章图片
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 , 天色暗了下来 , 古北水镇景区内灯火初上 。 “欢迎乘船 , 小心别碰头!”船夫老倪站在船头 , 热情地招呼着游客 。 船橹慢慢摇 , 荡开层层涟漪 , “人在船中坐 , 船在画中行”的风景让人沉醉 。
“这几年 , 村里的变化可大着哩!”老倪是司马台村本地人 , 讲起水镇故事娓娓道来 , 游客听得入迷 。
【船橹摇出新生活】老倪叫倪凤东 , 今年44岁 , 在景区近百名船夫中不算最大 , 可他干得最久 。 2013年 , 古北水镇还在建设阶段时 , 他应聘当上了船夫 。 老倪常向乌镇来的师傅请教划船技术 , 慢慢琢磨出了摇橹的“巧劲儿” , 20多斤重的船橹如今已驾轻就熟 。 为了让游客“问不倒” , 他抽空就学习景区和村里的历史文化 , 还学了几句简单的英文 , 常常让老外惊喜地竖起大拇指 。
当上船夫之前 , 老倪干过好几份机器加工的零活儿 , 一天下来灰头土脸的 , 赚得很少 , 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 司马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得国回忆 , 早些年村民们都外出打工 , 村里多是留守老人 , 属于典型的“空心村” 。
2014年古北水镇营业后 , 景区周边民宿火了 , 保守估计有1万间客房、1万个餐位 , 间接带动就业人数4000至6000人 , 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切实红利 。 整体搬迁改造的司马台村更是彻底变身 , 500多户村民家家住上了二层小楼 , 从事旅游接待 。 老倪的爱人守在家里 , 也把一层改成了民宿 , 拉亲戚们来帮忙 , 逐渐有了回头客 。 当年 , 司马台村人均收入比2009年增加4倍多 , 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 一跃成为本市新型农村建设的典范 。
站在焕然一新的司马台村村口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游客接待中心 。 向里眺望 , 各色民宿成为靓丽风景线 。
王得国介绍 , 司马台村对全村232家民俗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床上用品、统一分配客源 , 完全按星级酒店的模式运作 。 搭上民俗游的快车 , 司马台村成为密云区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 下一步 , 村里还将开发建设大金山森林公园 , 引入房车营地、文化广场、打铁花表演等更多项目 , 进一步提升司马台村对休闲度假游客的吸引力 。
当年的穷山沟变成了旅游村 , 抱着“金饭碗”的村民们再也不愿离开 。 老倪每天下班回家后就帮着招呼客人 , 家里民宿生意一直都不错 , 一年收入10多万元 。 村里还经常开设旅游接待培训课 , 老倪的爱人厨艺大有长进 , 水库鱼和柴鸡都是拿手菜 , 城里来的回头客就好这一口儿 。
老倪的摇橹收入也不低 , 基本工资加上计件提成 , 一年能赚五六万 。 “钱终于够花了 , 轻松供孩子上了大学 , 一家人还会每年趁着淡季坐飞机去旅游 。 ”老倪说起家里的变化 , 忍不住眉飞色舞 。
除了当船夫 , 游览车司机、后勤、保洁等基层岗位都有本地村民的身影 , 有的还晋升为管理层负责人 。 “景区工作人员3300多人 , 三成来自密云本地 。 ”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林生说 , 景区开业前大量招聘周边村民 ,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村了 , 在家门口工作不仅更舒心 , 赚得也更多 。
随着疫情平复 , 旅游人气回升 , 老倪盘算着将自家民宿再“提档升级” , 软硬件都得跟上游客的新需求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我们未来的日子更有盼头了!”船回码头 , 放下橹柄的老倪没有丝毫疲惫 , 眼神中饱含期盼 。 (采访人员 潘福达)
- 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 新华网|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 中国|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 消费日报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西交城:新房 新家 新生活
- 孩子|出生不久的婴儿被抛弃在寺院门前,其母留下一封信称要开始新生活
- 就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张运弟:到社区工厂上班是我家新生活的起点
- 搬迁|贵州晴隆移民小镇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