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韩国蕞尔小国,秦国却攻蜀而不攻韩的背后有何战略意义,战国风云( 二 )


在经过权衡后 , 秦国选择了向南进军 , 于是在大将军司马错的率领下 , 秦国出兵向南 , 一举灭掉巴、蜀两国 , 并且于两地设置郡县予以管理;巴、蜀两国之间的战争 , 只是希望秦国支援其中一方 , 然而秦国铁骑却一举踏破了山川障碍 。
渴望生活|韩国蕞尔小国,秦国却攻蜀而不攻韩的背后有何战略意义,战国风云
文章图片
同时灭掉两国 , 这一次巴、蜀两国的求援 , 成为了自身灭亡的序章 , 也成为了秦国成就帝业的一步大棋;“巴、蜀”位居中华大地西南端 , 土壤、气候条件较优越 , 适合农业生产 , 而四川盆地北有秦岭 , 东有雪峰山 , 南有云贵高原 , 对外的交通渠道只有艰险的茶马古道、蜀道等 。
于是秦国国土大量扩展 , 并且同时获得了长久的经济效益 , 从而有利的保障了此后长期的军事活动;而秦国对巴、蜀两国的胜利成果不仅是在经济层面 , 从对扩张的角度上讲 , 巴、蜀国纳入秦国的版图后 , 秦国国境直接面对楚国 , 为之后对于楚国的征伐也做了一定的战争准备 。
修鱼之战后 , 联合攻秦的局面宣告崩盘 , 联盟的瓦解使得本来生存空间较小的燕、韩两国只得将目光转向国内 , 燕国更因为政策的失利引发朝政危机 。 而齐国虽然通过对燕国的入侵获得了一时成功 , 却也因为燕国最终的复仇而国力大减 。
渴望生活|韩国蕞尔小国,秦国却攻蜀而不攻韩的背后有何战略意义,战国风云
文章图片
综述
笔者认为 , 处于中原西陲的秦国在修鱼之战中获得的胜利 , 直接促成了秦国威势的增长;战国的大争之世 ,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对外的征伐外 , 也需要对内政治、经济改革的眼光 , 只重军事而忽略了经济民生的赵国便是反例 , 而改革也并不意味着如燕王哙;不切实际地一般急于求成 。
而同样作为对外征伐的军事行动秦国、齐国和赵国的征伐;则深刻表明了战略视野的重要性;秦国将重心一向以富庶著称的巴蜀之地 , 为国内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活动和军队后勤工作作出了保障 , 而齐国则是为兴起军事而兴军事 , 在对燕国的军事活动则心存仁善 , 有灭国之势 , 却仍旧留存其火种 , 则为之后的燕国的倾轧埋下隐患 。
相比之下 , 赵国的军事投资则显示出明显的单一性 , 由这样的单一性使得赵国军事力量无论如何强大 , 没有国内稳定的联勤和保障工作 , 始终难以促进军队获得长期的军事胜利 。 秦国将巴蜀之地纳入版图后 , 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意义 , 此后巴蜀设置郡县 , 发展生产 。
渴望生活|韩国蕞尔小国,秦国却攻蜀而不攻韩的背后有何战略意义,战国风云
文章图片
东汉末年刘备听从诸葛亮《隆中对》 , 从刘璋手中夺取四川 , 建立蜀国 , 延续大汉基业;唐代安史之乱后 , 李隆基携杨贵妃一应人等南逃蜀地以求得生存;在抗日战争时期 , 川渝两地不仅是前线物资储备的大本营 , 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 成为了战争的大后方 。 这都表面了占据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性 。
修鱼之战的胜利 , 并不是秦国单方面的胜利 , 从多元的视野和角度分析 , 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到春秋战国的走势 , 从而更好地勾勒出春秋战国混乱历史的脉络;“修鱼之战”和“秦国吞并巴蜀之战”间接上改变了战国本就脆弱的平衡 , 正如宋人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灭六国者 , 六国也 。 ”
六国之所以覆灭 , 其最大的弊政在于对于日渐强盛的秦国不仅没有保持距离 , 联合征伐 , 反而在秦国的东进中一次次屈服 , 转而以土地为资本贿赂秦国借以完成内部的军事斗争 , 六国的生存空间本就狭小 , 而在不断地出让土地和放弃联合中 , 缺乏合作和斗争的意识 , 因为一时得失而放弃长远规划 , 只能最终成为秦国的刀下之卒 。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汉书》、《吕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