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别羡慕蚂蚁人的财务自由,咱聊聊教育公司更名转运这事儿吧!( 二 )


分析人士列出了几方面看法:
一是战略升级与业务转型 , 即“去金融”和科技化转型 ,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面拥抱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建设 。
今年3月 , 蚂蚁集团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 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 。 这是支付宝诞生1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战略转型 。 近2年来 , 蚂蚁集团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到金融服务中 , 通过这些技术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数字化服务 , 预计到2021年 , 蚂蚁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 , 成为第一大收入项 。 “去金融”和科技化转型 , 这是蚂蚁集团未来的发展基调 , 也是撑起其万亿估值的核心竞争力 。
“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 , 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 , 坚持创新 , 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 ”支付宝官方表示 。
二是为IPO铺路 。
在当前资本市场上 , 金融公司所面临的政策监管、市场环境、估值水平等方面 , 已没有优势 , 尤其是监管日趋严厉的背景之下 , “金融”的故事不好讲了 , 于是 , 与时俱进的中国金融科技巨头们纷纷开始了“去金融化”的进程 ,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改一个名字”这么简单 。 而更名为科技集团之后 , 蚂蚁集团的业务本质不会变 , 只是之后技术驱动金融的意味更加明显 , 同时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底气更足、发展预期更高 , 估值水平也就更高 。
蚂蚁集团沪港两地同步上市的策略也值得一提 。
蚂蚁集团作为一家巨无霸公司 , 融资规模非常庞大 , 业务全球化 , 两地同步上市 , 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全球性影响 , 另一方面也利于吸引更多境内外的资本参与 , 选择科创板+港股就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 , 分开不同主体分别上市 , 对两边市场的资金压力都会减小 。 ”
此外 , 国内监管方不断突出科技对于金融和产业赋能的作用 , 科创板将金融科技纳入范畴 , 香港联交所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举措 , 如允许和接受同股不同权、二次上市等;在市场层面 , 科创板上市一周年表现良好 , 市场整体回暖 , 估值在不断上升 。
对于蚂蚁集团此举 , 上交所表示:“这展现了科创板作为中国科创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也说:“蚂蚁集团选择在香港交易所申请上市 , 再次肯定了香港作为全球领先新股集资市场的地位 。 我们将继续敞开怀抱 , 欢迎全球创新和领先的公司来香港上市 。 ”
当然 , 蚂蚁集团IPO前紧急更名 , 其实它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还有更神的更名操作 , 比如本月16日在港IPO的华夏视听教育 。
2019年9月9日 , 主营影视剧制作和民办高等艺术传媒教育的“华夏视听传媒集团”正式递交赴港上市申请 , 彼时其称谓还是“华夏视听传媒” , 但其上市之路一度中断 。
尔后到今年3月9日 , 华夏视听二度提交上市申请 , 此时的称谓已变更为“华夏视听教育” , 华夏视听此番更名 ,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 6月26日 , 华夏视听教育顺利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6月30日 , 华夏视听教育最终以上限定价;7月8日 , 超额完成招股 , 其中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分别获得34.64倍和22.13倍超额认购 , 并获得了4家有分量的基石投资者认购和21张顶头槌飞申购订单 。
首发前夕 , 华夏视听教育暗盘收报4.17港元 , 较3.1港元的发行价涨34.52%;15日 , 首发上市的华夏视听教育高开36.45%后持续走高 , 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已大涨58.7% , 市值达78.7亿港元;此后几日 , 华夏视听教育继续连涨 , 涨幅分别为14.77%、0.79%和14.15% , 最新股价甚至冲高至6.08 , 最高市值突破97亿港元 , 距百亿港元也只剩一步之遥!
华夏视听二次递表时 , 将公司名称由“华夏视听传媒”变更为“华夏视听教育”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 也是一个神奇的操作 。 当然 , 这并不是更名改变了它的命势和运势 , 一来 , 从业务层面看 , 华夏视听教育更强调和突出其教育业务和属性 , 二来 , 在当前的港股市场上 , “教育”比“传媒”确实更有吸引力 , 更何况是炙手可热的民办高等艺术传媒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