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战略之外的“诱惑”我们一概不做( 二 )


2000年下半年 , 在地产和投资领域已斩获颇丰的赵燕 , 偶然间认识了郭学平等一众山东生物药物研究院的科研人员 。
那时候 , 国内的医美业发展处于初期 , 普通人根本没听过的玻尿酸 , 还是一个看不见前景的行业 。 在实地接触中 , 如今已是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的郭学平 , 在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个玻尿酸分子能锁住1000个水分子” , 被商业嗅觉敏锐的赵燕捕捉到 。
当时 , 由山东生物药物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集资成立已一年多的华熙生物(彼时名为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前后投入了800多万元 , 却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 打算寻找新的投资人 。 赵燕了解的信息是 , 科学家集资搞的企业 , 在成立后的两年间 , 已经亏得差不多 , 净资产也只剩了不到300万元 。
学生物出身的赵燕认为 , 人的皮肤问题 , 主要就是水油不平衡导致的 , 无论是长斑 , 还是长痘 , 包括脱发、头皮屑等都是这个问题 。 因此果断地作出了投资决定 。
赵燕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回忆说 , 当时有投资人准备按总投资的8折收购这家企业 , 但她在没有尽调的情况下 , 开出了总投资1.5倍的价格 , 拿下其50%的股权 。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老板挺“傻”的 。 不过 , 随着2001年1月3日资金到位 , 赵燕正式入主公司 。 接管公司后 ,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花50万元年薪聘请了一位总经理 。
这位总经理的工资 , 赵燕自己掏了一半:“山东这边我们开董事会 , 他们说公司最多能承担25万 , 另外25万是我自己承担的 。 ”
意想不到的是 , 这位高薪聘请的总经理 , 赵燕没有要求他卖货提升销售业绩 , 而是给了他三大任务:第一 , 把这家公司的质量标准建立起来;第二 , 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企业管理;第三 , 组织核心人才进行优质的再学习 。
在赵燕看来 , 只有规范化 , 让企业有标准 , 建立流程 , 才能让企业的发展有迹可循 。
赵燕也开始用互联网的思维经营这家企业 , 对公司进行了从内到外的系统化管理改造 ,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建立了企业质量标准规范 。
这种改造 , 也迅速收到成效 。 “当年(2001年)的销售收入 , 就做到了800多万 , 等于比2000年翻了一倍 , 当年利润也有300多万 。 ”时至今日 , 在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提及当年的业绩时 , 赵燕的喜悦仍是溢于言表 。
谈战略:专注细分行业逼退国际对手
看似柔弱的赵燕 , 除了做事果断 , 也有着自己的谋略 。
在接手第一年就赚了300多万元后 , 赵燕的选择是:不急于赚钱 , 专注技术深耕 。
在此之前 , 赵燕做过服装业、地产、证券投资、文化产业等很多领域 , 但华熙生物在这20年的经营过程中 , 却是始终如一地围绕着玻尿酸做文章 。
按照她的逻辑 , 科研团队只需要专注搞研发 , 日常管理只需要按公司流程走即可 。 也正是这个原因 , 华熙生物的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可以一头扎进实验室 , 不仅继续研究发酵技术 , 还亲自给发酵、精制等生产设备绘制图纸 , 找厂家量身定制 。
如今 , 这项微生物发酵的初始技术早已多次更新换代 。 赵燕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说 , 从最初接手时 , 华熙生物的玻尿酸发酵产率不足3g/L , 现在已经发展到12~14g/L 。
虽然只是“克”级别的提升 , 但这个指标的重要性 , 做玻尿酸的人却都明白 。 一位生产企业人士坦言:“发酵产率是衡量玻尿酸产业价值的重要依据 , 也是玻尿酸企业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 ”
事实上 , 这也让国外的同行直接打了退堂鼓 。 曾在全球医药级玻尿酸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日本企业资生堂 , 于2019年宣布未来三年内将退出医药级玻尿酸业务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其退出的原因 , 主要是迫于华熙生物的成本及品质优势 。
凭借着发酵产率的提升 , 以及新厂区的投产 , 华熙生物在2007年的产能达到20多吨 , 比赵燕刚接手时的350公斤 , 提升了数十倍 。 这也催生了玻尿酸的超高利润率:彼时销售团队不到10个人的华熙生物 , 到了2007年 , 销售收入不到9000万元 , 但税后利润达到50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