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战略之外的“诱惑”我们一概不做( 三 )


“在那个年代 , 我们的中层以上的员工基本上都能拿到20多万元的工资了 。 ”赵燕说 , “管理层财务自由以后 , 公司内部没有竞争力了 , 这时候我就想光老板一个人管你管不了 , 让市场给你压力 , 你要看看国际上的大公司是怎么做的 。 ”
由此 , 华熙生物开始第一次与资本市场握手 。 2007年底 , 华熙生物决定赴港上市 。 路演期间 , 金融危机爆发 。 2008年10月 , 华熙生物在港交所上市 , 在其上市的前两个月和后三个月 , 港交所挂牌的股票 , 也只有华熙生物一只 。
这次上市 , 华熙生物释放了25%的股权 , 只融到了不到6000万港元(扣除融资费用) , 仅相当于公司一年的净利润 , 在外界看来 , 这次上市从融资的角度看意义有限 。 不过 , 在赵燕这里 , 这笔费用 , 却有了大用途 。
“这6000万港元之后全部投入到研发 , 组建了现在的终端产品研发团队 。 ”赵燕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华熙生物对无形中的研发成本是不断投入的 , 仅研发人员就从20年前的3个人增加到了今天的近300人 。
遇问题:港股定位与公司有偏差
“在香港上市 , 我给公司定位是生物科技和生物材料公司 , 因为原来我们做B2B做的比较多 。 ”赵燕说 , 好不容易到2012年做了终端以后 , 市场又把我们从原料公司定位成一个医美公司 。
华熙生物在2008年香港上市后常被称作“医美龙头” , 但是玻尿酸的应用领域无限大 。 在赵燕看来 , 这样的定位对华熙生物是不准确的 , 但几乎所有的市场分析都把华熙生物往医美上引 , 这说明华熙生物在战略上可能出了问题 。
彼时 , 赵燕只是华熙生物的董事长 , 不兼任CEO , 也不参与具体战略落地执行 。 不过 , 2016年底 , 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家上市公司 , 华熙生物如果要对战略方向、管理架构等进行大调整 , 面临的市场风险很高 。 ”
当时 , 赵燕开始思考:原料起家的华熙生物 , 接下来要把产业链做全 , 就一定要去往C端发力 , 但C端的市场还是在内地 。
在这种背景下 , 2017年年初 , 赵燕作出了华熙生物私有化退市的决定 。 在香港闯荡9年后 , 2017年6月 , 华熙生物宣布从港股退市 , 当年11月完成退市 , 撤销其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
赵燕原本计划拿出两年时间 , 把在C端布局的战略落地 , 把内功练好 , 然后再重新进入A股市场 。 不过 , 2018年11月 , 科创板横空出世 , 华熙生物的第二次握手资本市场的计划提前 。
“我们是一家科技创新型的企业 , 科创板给到它一个最明确的定位 。 ”在赵燕看来 , 这一点是在任何板块都无法比拟的 , 在科创板 , 外界对公司的认知就是一家有科技创新力的公司 。
2019年11月 , 华熙生物在科创板上市 。 其上市当天的收盘价为85.1元 , 市值达到408亿元 。
赵燕认为 , “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 , 也正好和公司的战略是吻合的 , 因为我们是研发驱动的 , 所以这样的一家企业 , 在市场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一个认知和一个估价 。 ”
话未来:从三架马车到四轮驱动
随着战略调整与在C端的布局 , 从港股转战科创板的华熙生物 , 在2019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2019年年报显示 , 华熙生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86亿元 , 同比增长49.28% , 归属净利润5.86亿元 , 同比增长38.16% 。
华熙生物去年的综合毛利率为79.66% 。 与贵州茅台等优质白酒企业接近 。
就像不是谁都能做出茅台一样 , 在赵燕看来 , 一家高科技企业 , 就应该是高毛利企业 , “如果不是高毛利 , 你这家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 , 你的竞争力越高 , 毛利率也就越高 , 说明你的门槛越高 。 ”
依托在玻尿酸全产业链上的成功布局 , 华熙生物目前主营业务已形成原料产品、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三驾马车”的产品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