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庄稼汉“慧”种田(大数据观察·新产业新业态)( 二 )


在南昌县蒋巷镇大田现代农业基地 , 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稻田中 , 遍布了37个农情监测点 。 这种集太阳能发电板、360度摄像头和风速仪等于一体的物联网设备 , 能实时观察农作物长势 。 7个功能各异的传感器埋设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 , 可监测土壤湿度、温度、pH值等多项指标 , 数据每隔两小时向后台传输一次 , 若与设定的标准值比对出现异常 , 系统会自动报警 。
如此多的技术应用 , 是否会推高种田成本?邹泰晖介绍 , 过去农民打药施肥容易过量 , 如今在对土壤和作物长势情况监测的基础上测土配肥 , 指挥无人机精量喷洒 , 每块田打药施肥的剂量都不同 , 有效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 更大大减少农药残留物 。 年底算完账 , 节省远比投入多 , 十分划算!
今年6月 , 无人机红外线遥感监测发现 , 部分区域水稻叶面枯黄 。 与大数据系统中的上千张图片比对后 , 快速诊断为卷叶虫病 , 基地迅速采取措施 , 经无人机喷洒药剂后 , 病虫害区域控制在2%以内 , 损失被尽可能降到了最低 。
学科交叉 , 有机融合
将工业信息技术嫁接在实际应用的农机设备上
“随着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 我国农业正大步迈入智慧农业时代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 , 伴随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人工成本增加 , 智慧农业的出现 , 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效益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道亮分析 ,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 我国智慧农业整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运用时间较短 , 市场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 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涉及的感知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还不成熟 , 仍然存在许多技术瓶颈需要攻克 , 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
如何培育、发展好这一新兴产业?专家强调 , 智慧农业并非大数据与农业的简单叠加 , 其涉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 , 是一个大的产业生态系统 。
“智慧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 智慧农业系统中 , 最核心的是数据 。 但仅有信息、数据、传感器还远远不够 , 需要将这些技术嫁接在实际应用的农机设备上 。 ”赵春江说 , 今后 , 智慧农业的重点发展任务将集中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传感器、发展大载荷农业无人机植保系统、研制智能拖拉机、研发农业机器人、解决农业大数据源问题、发展农业人工智能等方面 。
针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需求 , 李道亮建议 , 一方面 , 应加强科研高校、科研机构在智慧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 ,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 攻克卡脖子技术 , 推进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品产业化;健全产学研用培养体系 , 开展农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纪人等农业从业者科普、教育、培训工作 , 加快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 。 另一方面 , 鼓励大型工业企业介入、加大大规模试验示范、创新产学研用体系、鼓励市场化机制与模式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