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光明时评:对新专业,高校和考生都要冷静
作者:熊丙奇
近年来 , 随着社会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行业需求的不断增加 , 不少高校纷纷设立新的专业 。 一项针对2004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 9成的受访者看好新专业的发展 , 超过8成的受访高考生愿意选择新专业 。 受访者中 , 80%为在校大学生和本届高考生 。
文章插图
高考生热衷新专业 , 有多少结合自身个性、兴趣进行理性规划 , 有多少是追求时髦 , 盲目跟风?从近年来考生填报志愿以及入校后的学业发展看 , 存在不少学生盲目跟风逐热的现象 , 学生进校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一专业 。 而且 , 学校一窝蜂地开设所谓热门专业 ,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 。 由于开设同一专业的高校多 , 招生人数多 , 当办学缺乏特色、社会需求不如预期 , “热门”转眼就成“冷门” 。
“新专业就是热门专业” , 不少高校会这样宣传 , 而且也会援引一些调查数据来说明 。 比如 , 近日就有一份关于新职业就业的调查结果显示 , 未来5年 , 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 ,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农业经理人等人才缺口近千万 。 值得首先发问的是 , 这些数据是否准确 。 如果行业发展不及预期 , 就可能出现人才培养规模超出社会需求的情况 。 这一问题 , 在过去20多年里已反复发生过多次 。
高校举办新专业 , 不能一哄而上 。 首先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 , 并坚持办学定位 。 通常 , 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 , 应以能力为导向办学 , 这类高校不宜紧跟社会需求调整专业 , 开设业形势好的专业 , 而将对国家、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砍掉 。 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 , 误将大学办成了职业培训所 。 对于开展职业教育的高校来说 , 则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 , 紧跟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
在具体设置专业过程中 , 高校还要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 近年来 , 有一些高校新增或撤销某一专业 , 引发校友及师生的争议 , 根源在于这些非教育决策、学术决策而是行政决策 。 这些决策共同点之一便是 , 重眼下的办学进展、而轻专业长远发展、学校办学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
此外 , 学生选择新专业 , 也需要多一分理性少一些盲从 。 很多考生和家长特别关注专业的“冷”与“热” , 并片面地认为 , 开设学校多、招生规模大的专业就是“热门” 。 笔者认为 , 理性选择“热门” , 需要考虑至少三方面因素 。 一是本人的个性、兴趣 。 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就属于自己的“热门” 。 二是真实的社会需求 。 真正的热门专业是人才培养供给少于社会需求的专业 , 因此冷热门很容易“翻转” 。 三是高校的办学特色 。 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中 , 会因是否具有办学特色而冷热不同 。
考生对专业的冷静和理性的选择 , 相信会反过来促使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进行充分论证 。 疫情加速下的社会转型 , 也倒逼高等教育强化思维训练和终身学习能力、人才自我调整与规划的基础能力 。
【高校|光明时评:对新专业,高校和考生都要冷静】(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不得投递智能快递柜 两部门严格要求高校录取通知书寄送
- 光明网|足疗店内一男一女遇害身亡 警方:女子已有三月身孕
-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两部门发文:高校录取通知书不得投递至智能快件箱
- 环球时报|借口“中国渗透” 审查高校合作对华打压,印度又盯上新目标?
- 东方网|东方时评丨以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持续推动世界经济回暖
- 教育部:邮政企业要做好高校录取通知书寄递工作的防疫消杀
- 光明日报|三星堆东北方发现新石器至明清不间断文化层
- ZAKER生活|南加高校联盟63个校友会50000校友强烈反对加州16号提案
- 社会|升级改造,老旧小区变身幸福港湾(人民时评)
- 光明日报|达成历史性协议之后 欧洲将合作的目光投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