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幅“图鉴”说变迁——贵州“穿越时空”的脱贫印记( 二 )


新华社|三幅“图鉴”说变迁——贵州“穿越时空”的脱贫印记
文章图片
韦金水(中)和他带领的劳务队员在兰海高速重遵扩容项目T12标段工地施工(6月4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陶亮 摄
壮阔迁徙中勾勒“城镇图”
路 , 连着城镇 。 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往东北5公里 , 是晴隆县城 。 县城再往东约4公里 , 是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 。
“阿妹戚托嘞 , 阿妹戚托嘞……”只要晚上不下雨 , 小镇的金门广场上就有一群盛装的“姑娘” , 围着篝火“踏地为节、以足传情” 。
她们跳的“阿妹戚托” , 原本只属于大山 , 是三宝彝族乡姑娘出嫁时才跳的原生态舞蹈 。
14岁开始学“阿妹戚托”的文安梅 , 从没想过能把舞跳出大山 。 如今 , 她已是晴隆县阿妹戚托艺术团团长 。
新华社|三幅“图鉴”说变迁——贵州“穿越时空”的脱贫印记
文章图片
搬迁户的孩子们在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参加文艺演出(2019年6月6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以前在土坡上自娱自乐 , 现在广场中给成百上千游客表演 。 ”盛装的文安梅介绍 , 跳舞的100名群众演员 , 都是大山里搬迁出来的贫困户 。
笑容写在脸上 , 幸福刻在心里 。
文安梅的家乡三宝乡也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 , 还是全国罕见的易地扶贫整乡搬迁地 。 只有一条盘山路通往外界 , 三宝坐落山巅 , 深谷环绕 。
如今 , 全乡1233户5853人全部走出大山 , 住进配套齐全的新家园 。 现在繁华的小镇广场 , 过去也是沼泽地 , 旁边是几座石山 。
“喀斯特山区用地条件有限 , 要把这块不适宜居住的土地建成宜居的新城 , 只能反复测量、削峰填谷 , 新增千余亩建设用地 , 把洼地勾勒成湖 , 依山势建成一栋栋安置房 。 ”晴隆县副县长封汪鑫说 。
新华社|三幅“图鉴”说变迁——贵州“穿越时空”的脱贫印记
文章图片
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艺术团团长文安梅(前左)在领舞(6月9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齐健 摄
围绕就业就学就医 , 三宝街道配建了300亩产业园 , 已入驻9家企业提供3000多岗位 , 配套教育园区保障从幼儿园至高中“家门口入学” , 两个医院方便“家门口就医” 。
而包括产业用地在内 , 三宝街道规划建设面积1750亩 , 相当于再造一个晴隆老县城 。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 , 晴隆县城镇化率由搬迁前的28%提升至41% 。
新华社|三幅“图鉴”说变迁——贵州“穿越时空”的脱贫印记
文章图片
搬迁户在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的扶贫车间里加工服装(2019年6月6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十三五”期间 , 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 , 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 。 全省新建安置点946个 , 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 , 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 , 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
“新市民”进城 , 刺激了城镇消费、就业、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 大量劳动力向城镇集中 , 为贵州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至2019年末 , 贵州城镇化率已接近50% 。
新华社|三幅“图鉴”说变迁——贵州“穿越时空”的脱贫印记
文章图片
拼版照片的上图为2019年6月6日拍摄的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新貌(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下图为2017年搬迁前的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旧貌(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发
高山坝区里描绘“产业图”
端午过后 , 贵州海拔最高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蔬菜基地 , 农民们正忙着采收新鲜一季的西兰花 。 基地务工的100多名工人 , 大多都是来自周边乡镇的贫困户 。
贵州新一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石家福说 , 过去这里种土豆或玉米 , 每亩年收益只有千把元 。 现在种上西兰花、莴笋、辣椒、荷兰豆、白萝卜等时令蔬菜 , 亩产值平均超过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