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惠州聚力打造千亿级工业园区( 三 )


高质量开发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 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 成为推动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 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 惠州进行高质量开发 , 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基础能力 。
从提出打造“1+4”重点园区 , 到2012年成立高新科技产业园实行“一园多区” , 惠城区的工业园区建设一直是“小打小闹” , 局限于三栋、水口、汝湖等在镇(街)自建基础上整合的园区 , 陷入了“形不成大平台 , 引不了大项目 , 拉不动大发展 , 还要不断投入”的循环 。
千亿级园区建设大格局拉开 , 惠城集中力量打造东江湾千亿产业园 , 重点在水口、马安片区规划30平方公里核心区 , 布局发展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产业 , 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 , 成为省级高新科技产业园 。
去年底 , 惠州市开工建设“丰”字交通主框架 , 南北轴线(1号公路)连通市区与惠州湾 , 推动陆海呼应、江海联动 , 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大通道 。 从东江湾产业规划图来看 , 1号公路恰好从东江湾产业园区穿境而过 , 串起了园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领域 。
从惠城区出发 , 沿着叶挺大道驱车前往惠阳区 , 在象岭路段右侧空地上 , 一辆辆工程车来回穿梭 。 总规划面积约21.3平方公里的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 不同于以往的产业平台 , 惠阳(象岭)智慧科技园以“产城村人融合”理念打造 , 增补多项城市功能 , 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相融 , 剑指千亿级“智造新城” 。
“村村点火 , 户户冒烟” , 是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写照 。 以“三来一补”起家 , 蓬勃发展的加工制造业曾给惠州带来了辉煌 。 然而 , 经历粗放式发展之后 , 散乱分布的村级产业园区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厂房 , 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 制约了承载优质大项目 。
“在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的同时 , 惠阳探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 ”惠阳区工信局副局长刘裕华表示 , 积极学习借鉴顺德村级产业园区升级改造经验 , 持续推动产业用地从闲置低效利用向高质高效开发转变 , 推动低层低端老旧厂房向高层高端工业大厦改造升级 。
“博罗不缺资源、不缺机遇 , 缺的是大平台、大项目 。 ”东邻惠城、西接增城、南连东莞 , 博罗县区位优势突出 。 当地干部告诉采访人员 , 在博西片区的罗阳、石湾、园洲、龙溪四个镇街 , 工业基础扎实 , 产业配套相对完善 , 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布局散乱 , 未能形成发展的合力 。
去年以来 , 博罗县统筹资源 , 做出一体化打造沿东江经济带的决策部署 。 其中 , 规划约30平方公里的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格外引人瞩目 。 以石湾、园洲两镇为中心 , 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聚焦智能装备产业领域 , 集聚发展精密零部件、汽车制造装备、智慧物流等产业 。
?观察眼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 当前 , 产业集聚形态、发展模式呈现出新趋势 , 推动高质量发展 , 既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客观需要 , 也是对园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
去年以来 , 惠州积极探索园区提质增效之路 。 今年3月 , 市政府召开促进工业投资暨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 , 5月制定出台了《惠州市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 。 当前 , 各县(区)迅速行动 , 打造各具特色、主导产业鲜明的工业园区 。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 , 不会一蹴而就 。 千亿级产业园的开发建设 , 并非一日之功 , 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 一张蓝图绘到底 , 积小胜为大胜 , 积跬步以至千里 。
放水养鱼 , “水大”方能“鱼大” 。 笔者认为 , 各园区要有打基础、利长远的心态 , 一步一个台阶向前推进 。 特别是在营商环境上多下功夫 , 敢闯敢干、先行先试 , 以高品质服务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