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绿化荒山20年,北京也有“塞罕坝”


天色一点点晦暗下去 , 太阳被遮蔽得看不见一点儿轮廓 , 天空被染成了奇怪的浑黄色 。 虽然还没有起风 , 但来自内蒙古高原的巨量沙尘已经集结在北京上空 , 路上行人有的掩住口鼻 , 有的用纱巾蒙住了头……
这是20年前北京一个春日的情景 。
沙尘暴 , 对于新生代00后而言 , 已是相当陌生的字眼儿 。 但对于老北京人 , 那是不可磨灭的记忆 。
今年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20个年头 。 2000年华北地区连续发生的沙尘和沙尘暴天气 , 催生了这项持续20年的国家级生态工程 。 纳入该工程的有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等多个省市区 。 工程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移民等治理措施 , 防风治沙 , 保障首都生态安全 , 改善华北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 。
这项工程在北京于2000年试点 , 2001年正式启动 。 通过实施一期、二期工程 , 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山区完成造林营林854万亩 。 全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 , 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 。 今年将继续实施荒山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40.1万亩 。
华北地区各省市区联动 , “风沙紧逼北京城”的日子渐行渐远 。 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北丰宁等昔日京津风沙源头 , 通过植树种草 , 盖上了一层生态绿毯 。 北京在20年的风沙源治理中 , 厚植了山区生态屏障 , 缚住了本地“沙龙” , 绿水青山画卷日益壮美多姿 。
木兰围场|绿化荒山20年,北京也有“塞罕坝”
本文插图
向最后的荒山进军
越野车沿着盘旋的山路 , 一路向海拔900米的山腰进发 。 淅淅沥沥的雨中 , 车窗外的苍翠山峦仿佛蒙上了一层缥缈的面纱 。 云朵在若隐若现的山头间流动 。
这天是7月3日 , 采访人员前往门头沟斋堂镇采访今年的荒山造林工程 。 “来得真不巧 , 正赶上下雨 , 山上都停工了 。 ”开车的是斋堂林业站站长高文章 , 土生土长的斋堂人 , 操一口地道的“斋语” 。
下雨停工 , 高站长看起来不但不着急 , 反倒有几分喜气 。 “雨下得正是时候 , 山上种树 , 就怕缺水!”
今年斋堂地区要实施造林9900亩 , 因为干旱少雨 , 绝大多数山区造林工程都在七八月份的雨季进行 。 前些年靠近公路的地块基本都种遍了 , 今年的种树地点多在远山、高山等人迹罕至的地方 , 以石多土少的贫瘠地块居多 , 造林和管护难度相当大 。
过了灵岳寺 , 再往前一段山路 , 就到了今年的一个造林地块 。 山腰上开挖了一个蓄水池 , 池中蓄积的水除了天上雨水 , 绝大部分是从9公里之外、山脚下的中水处理站拉来的 。 到了工地 , 再用泵扬到海拔更高的山头上 , 通过数千米长的管子 , 把水送到铁钎、风镐凿出的一个个树坑里 。
靠近马路边 , 新栽的1米多高的油松苗在雨中显得格外苍翠 。 但想再往山上走 , 可就难了 。
“平常爬坡都不容易 , 别说下雨了 , 滑得很 。 ”高文章说 , 远山造林根本没有路 , 肉眼可见的一道道两脚宽的白印 , 都是工人们用脚踩出来的 , 用镰刀割出来的 。
没有路 , 树苗就无法靠车运到山上 , 基本上是工人们一棵棵背上去的 。 一棵带土砣的树苗有10多斤重 , 一趟背四五棵 , 就有六七十斤重 。 有的造林地距离公路有2公里远 , 工人们在陡峭的山坡上连走带爬 , 单程就得花一个半小时 。
今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北京市的1万亩荒山造林 , 基本上位于交通极为不便的高山、远山 。 “过去20年 , 山里好种树的地方基本种完了 , 现在就是向高山、远山进发 , 向最困难的地块进发 。 ”市园林绿化局治沙办主任胡俊说 。
造林不易 。 但对于造林人来说 , 从灰到绿的山峦 , 日益丰富的自然生态就是最好的回馈 。
“过去北京人有一句老话:‘过了三家店 , 连家雀儿都是黑的’ 。 都是那些年挖煤闹的 。 现在你看 , 山上全是绿的 , 好多树都是我们这一二十年种下的 。 ”在带采访人员转山的路上 , 高文章不时指点着窗外 , 语气里充满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