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光明日报》|在上海追寻淞沪抗战的印记

【伟大历程 英勇壮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颜维琦
“1937年8月 , 侵华日军从罗泾小川沙登陆 , 我才出生两个月 , 是舅舅从夹篮里把我挑到唐行 , 算是保住了一条小命 , 因此我也是日军屠刀下活下来的幸存者 。 ”83岁的沈同宝老人平静地讲起那段硝烟中的往事 , 面庞布满沟壑 。
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 1932年的“一·二八”和1937年的“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都在上海宝山 。 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 , 一方大石上 , 记录了血染的一页:“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 , 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 , 我爱国将士英勇抵抗 。 九月一日至七日宝山县城守军姚子青营多次抗击日军猛攻 , 全营壮烈牺牲 , 姚子青时年29岁 。 ”
宝山是上海的门户 , 地处长江出海口 , 地势平坦 , 联结京沪铁路 , 又是港口必经之路 , 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时任国民革命军营长的姚子青率部600人 , 面对日军2500人在坦克、飞机、舰炮配合下发起的进攻 , 浴血鏖战守卫宝山 。 淞沪抗战纪念馆就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上建成 , 这里也是“姚子青营”壮烈殉国之地 。
作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解放纪念馆馆长 , 唐磊熟稔这段历史:“这是全民族抗战中一场重大的战役 , 战役用时间赢得了空间 , 为持久抗战打下了基础 , 保存了力量 。 经过3个月的充分准备 , 战争为上海和华东沿海地区工业的内迁 , 物资、设备和企业机构的转移争取了时间 , 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 ”
唐磊告诉采访人员 , 如何让观众从专业角度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过来的光辉历程 , 也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使命 。 采访人员看到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正在推进实施二期扩建工程 , 在老馆东侧 , 新建的上海抗日战争纪念馆已进入布展阶段 。 “呐喊”“血泪”“硬土”“堡垒”“怒吼”“同盟”“凯歌” , 展陈分为7个部分 , 通过大量史料、文物、图片、艺术创作 , 辅以沉浸体验、场景演绎 , 构建情景化空间等多媒体手段 , 将全面反映上海14年抗日战争史的全过程 , 凝聚上海的峥嵘岁月与红色记忆 。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和抗战时期的特殊形势 , 决定了其在党领导下的沦陷区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忽视的典型意义 。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韩洪泉说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近年来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 , 作为上海市首批15家“四史”学习教育推荐场馆之一 , 淞沪抗战纪念馆于今年5月创新推出红色宣讲明“四史”活动 , 由“参观展馆+烽火讲堂”的微课程+专家特别定制课程组成 。 除在阵地授课外 , 还推出“移动课堂” , 讲解员将“微课程”送出去 , 不断扩大“四史”宣讲辐射面 。
在此基础上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整合辖区内红色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 , 结合抗战纪念设施发掘利用 , 丰富“四史”教育红色研学游线路 , 采取展厅讲解、景点寻访、社区讲座、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 , 打造“看得到文物”“听得到史实”“感悟得到精神”的“四史”红色文化宣讲品牌 。
在淞沪抗战纪念馆 , 有两面挂满抗战老兵头像黑白特写的照片墙 。 “老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唐磊告诉采访人员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自2005年至2012年8年时间内先后采访了60多位抗战老兵 , 并将采访资料梳理成册 , 先后出版了3册《口述淞沪抗战》 , 采访视频作为馆藏资料使用 , 如今这些老兵都已去世 。
“一件件旧物让一个个有情有义的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 这种让红色文物‘开口说话’的讲述方式 , 让历史更深入人心 。 ”有观众留言 。 江水奔涌 , 晋元路、八字桥、孤军营、番禺路伤兵医院、天通庵、蕰藻浜季字桥、张华浜、公大纱厂、汇山码头……这座城市里 , 战争的印痕依然可辨 , 那股精神更已深深注入城市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