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说历史|冷战连环计:马歇尔计划、苏南关系与美国布局成功的原因( 二 )
无奈之举:苏联的战略调整与苏南关系的变化
将马歇尔计划看做冷战的转折点丝毫不为过 。 这是因为 , 苏联为应对马歇尔计划而进行的战略调整彻底改变了苏联集团的内部关系 , 从而影响到冷战后续的发展 。 这里就不得不提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变化 。
苏南关系主要涉及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 , 而后者又与希腊关系密切 , 从而牵扯到整个巴尔干和近东的局势 。 具体来说 , 斯大林原先是非常支持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合并的 。 这是因为 , 斯大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西方的影响力排斥出保加利亚 。 对于阿尔巴尼亚 , 由于苏联与西方就阿尔巴尼亚的地位问题在战后初期尚未确定 , 斯大林决定通过南斯拉夫间接的控制阿尔巴尼亚 。 渐渐地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关系越来越密切 , 最后产生了合并的意向 。
文章图片
斯大林与铁托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打乱了斯大林在巴尔干的布局 。 为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 一项老成持重的斯大林认识到必须通过整合东欧国家的力量 , 才能抗衡西方的紧逼 。 因此 , 他改变了原先的立场 。 特别是对阿尔巴尼亚 。 因为阿尔巴尼亚与希腊存在领土争端 。 斯大林非常担心南斯拉夫牵扯到该问题中来 , 会使希腊内战更加混乱 。 从而为美国的进一步干预提供借口 。 但这样一来 , 就与志在主导巴尔干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产生了矛盾 。 在1948年2月10日的苏南保三国会议上 , 斯大林痛斥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的“独断专行” , 而对南斯拉夫亟需的经济援助冷淡回应 。 铁托回国后召开会议 , 驳斥了斯大林的指责 , 苏南关系正式破裂 。
谋篇布局:美国的后招及其成功的原因
苏南关系恶化之后 , 美国并没有急于拉拢南斯拉夫 , 反而出台了施加压力的方针 。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 , 斯大林与铁托之间的矛盾已经公之于众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铁托会转投美国 。 相对于苏联的压力 , 美国依旧是南斯拉夫主要的敌人 。 因此 , 急于拉拢只会让铁托怀疑美国的用意 , 适得其反 。 另一方面 , 美国国会议员和美国民众此时并不了解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什么 , 他们不能理解总统为什么要打压一个敌人却拉拢另一个敌人 。 因此 , 出于国内政治需要 , 美国也不能过早的这样做 。
因此 , 接替艾奇逊担任国务卿的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提出了著名的“压力战略” 。 在苏联与其卫星国出现矛盾之际 , 进一步施加压力 。 其逻辑在于 , 面对美国的压力 , 卫星国必然会要求苏联提供更多的援助 , 这样的要求迟早会超出苏联的能力和意愿 。 因此 , 施加压力非但不会巩固苏联集团 , 反而会使苏联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 。 待到矛盾足够大之后 , 美国再伸出援手 。 这样才能完成冷战战略的第二阶段目标 。
文章图片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 冷战早期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外交家
如果我们以事后回顾的视角来审视杜勒斯的“压力战略” , 不得不钦佩其预见的准确性——冷战的走向确实就是如此的 。 但是 ,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 杜勒斯的战略为什么可以成功?当然原因有很多 , 不过笔者认为 ,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美国的谋略都是“阳谋”而不是“阴谋” 。
何为“阳谋”——阳谋是相对阴谋而论的 , 不同于阴谋的背后算计 , 阳谋的目标和应对选择都是摆在台面上的 。 比如马歇尔计划 , 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吸引东欧国家 , 从而分化其对苏联的依赖 。 这一点斯大林是非常清楚的 , 否则他也不会把整合东欧集团看得那么重要 。 但这样一来 , 苏联就不得不冒触犯东欧国家利益需求的危险 。 再说杜勒斯的压力战略 。 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分化铁托与斯大林的关系 , 这一点他们也是清楚的 。 “阳谋”的优势在于 , 始终将对手置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 当然 , 客观来讲 , 斯大林的应对也不能说错误 。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 , 斯大林依旧能以大局为重 , 将稳定放在应对的首位 , 坚决反对其他人提出的冒险计划 。 这也足见斯大林的智慧与谨慎 。
- 娱乐盘点大剧院|司马小绢讲历史:揭秘古代当铺之间的暗号
- 丹说历史|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冯姓先祖,后代将相辈出,历史上的小人物
- 小高说历史|为了得到男友的爱,不惜性命,留下感人5字遗言,年轻貌美女毒贩
- 是我历史君|进去10人有9人出不来,600年无人破解,专家:梅花阵,湖南一古村
- 历史的皇宫|外国历史还有四位高皇帝,全部是开国君主,除了中国历史的高皇帝
- 中国青年网|英女子秘密买下有900年历史的古城堡
- 萌小糸说历史|下面人物6选1,你会选择跟谁去盗墓?,如果你穿越成摸金校尉
- 马露聊历史|出身成谜,受宠后乾隆给的封号却令人费解,她近30岁才嫁给乾隆
- 砚武|作为开国君主的刘邦为何历史评价不高?
- 历史图片社|却碾压乾隆的四万首,其中一首大家都背过,刘邦一生只留下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