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在“破壁”中展现新图景( 三 )

  共青团中央、各大高校、央视新闻等纷纷进驻B站开设账号 。 以共青团中央为例 , 截至2020年7月 , B站账号粉丝达697.9万 , 播放量11.5亿 。 其投稿视频中 , 依托二次元形式创作的“正能量”作品不在少数 。 古风音乐、嘻哈元素、动漫风格等元素明显 , 语言风格也多使用二次元流行语 , 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 , 有效传达出家国情怀、民族荣誉、励志价值等内涵 。

  此外 , 二次元文化也积极拥抱爱国主义 。 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贴合的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播放量达千万 。 它以一只兔子为主角 , 诠释了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 。 动漫拟人化的角色设定和口语化台词让人易于接受 , 访谈发现 , 关注这部动漫的粉丝 , 不仅获得历史知识 , 而且获得了民族自豪感 。

  文艺复兴与再创作——二次元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 2016年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由“Bilibili纪录片”官方账号上传 。 该片最初在央视首播并未引人注意 , 却“意外”在二次元社群走红 。 调研发现 , 那些有深度有内涵、能引发共鸣的影视作品 , 在看似“不搭边”的二次元文化圈也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 二次元社区活跃的青少年 , 正在以一种“流行”的姿态对“传统”的内涵进行挖掘 , 这一社区有望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与超然名利之外精神的“新场域” 。

  二次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不止于观看层面 , 更扩展到创作层面 。 二次元用户创作的优秀古风歌曲、国风舞蹈视频在社区颇受欢迎 , 动辄获得上百万的浏览量 。 “古风”歌舞强调对历史的再现与传承 , 歌词注重措辞韵脚、典故搭配 , 舞蹈要求步伐姿态、合乐美感等要素 , 表演者自身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 才能更好地进行二次创作 。 许多古风爱好者同样也对汉服着迷 , 传统文化在社群传播中的关联与扩散效应显著 。 可以说 , 兴趣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溯源和学习 , 为青少年带来了更直接、实用的文化体验 。

  同辈激励与代际弥合——二次元对正面价值观的塑造 。 当代的青少年对于文化内容的深度、广度要求更高 , 也更习惯在网络世界寻求身份认同与情感寄托 。 艾瑞咨询曾调查中国二次元用户喜爱ACG的原因 , 有63.4%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在二次元世界中能找到治愈、共鸣和爱 。 从二次元世界汲取精神养料 , 甚至可以影响到价值观的构建 。

  调研发现 , 二次元流行的动漫人物 , 性格未必完美 , 甚至有明显的缺点 , 但这种真实而有个性的角色魅力为二次元粉丝所喜爱 , 不少人都能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 青少年群体通过对动漫角色的情感投射 , 强化了对理想自我的认知 。 以《火影忍者》为例 , 在夸张人物造型和超现实主义情节的背后 , 作品传递出“拼搏”“勇敢”“友谊”“梦想”等价值观念 , 特别是鼓励青少年不断挖掘、无悔追求梦想 , 迎合了青少年期待中的身份想象 。 这种认同感在同辈群体中 , 借助网络讨论一呼百应、广为传播 。

  调研注意到 , 二次元激发的情感共鸣除了同辈间的正能量激励外 , 还在弥合代际鸿沟方面发挥了作用 。 B站在2018年推出微电影《小小少年》讲述了热爱二次元的儿子与沉浸在《红莓花儿开》演出中的父亲 , 一开始对彼此的爱好互不理解 ,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导致关系的冷漠 。 后来 , 儿子了解到父亲的歌唱梦想后 , 瞒着父亲修复了记录父亲年轻时歌声的磁带 , 并制作成动画音乐短片上传到B站 。 父亲看到短片后 , 被儿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行为感动 , 父子两人和解 , 关系更加亲密 。 调研中网名为“曲终当心画”的网友谈道:“我觉得这个短视频中 , 不仅展示了两代人迥异的流行文化符号 , 更是试图让大众去理解年轻人所热爱的文化 。 ”磁带和B站虽是两代人的爱好 , 看似差别很大 , 实则都寄托着相似的感情 , 二者都以自身的方式形塑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和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