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质疑河南水灾的人,都被它打脸( 二 )


由此可见 , 暴雨的破坏力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
日本NHK电视台 , 就曾拍过一部关于城市暴雨灾害的纪录片 。
其中有很多地方 , 都和河南暴雨惊人相似——
《水淹东京》
NHKスペシャル 首都水没
全球范围内 , 深受暴雨危害的城市有哪些?
东京一定排在前列 。
作为一个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巨型城市 , 降水量自然是不少的 。
也因此 , 东京耗时14年 , 投资2400亿日元 , 重金打造了一套「东京圈排水系统」 。
这是一个由59根高18米、重500吨的大柱子撑起的长177米、宽78米的巨大蓄水池 。
犹如一个「地下宫殿」 。
但即便如此 , 灾情也只是「有所缓解」 。
每年夏天 , 东京仍要如临大敌 , 提防着突如其来的水灾 。
这部纪录片便记录了2010年7月东京的一场暴雨 。
其中的诸多细节 , 非常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对整个东亚地区而言) 。
第一 , 产生原因 。
足以淹没东京的水灾是由台风引起的 。
它带来了每小时超过100毫米的降雨 。
并使得900栋以上的住宅被洪水入侵 。
而这次河南暴雨 , 同样是由于受到了台风的影响 。
虽然台风「烟花」有着一个唯美的名字 , 且仍在千里之外的海上 。
但它却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
正是它将大量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 , 源源不断地送往了我国北方 。
当这股气流受到河南西北部山脉的阻挡后 , 集中且强势的降雨便发生了 。
第二 , 难以反应 。
虽然河南气象在20号时就一直在发布暴雨预警 。
先是橙色预警 。
后上升到红色 , 并连发7次!
可人们还是低估了暴雨带来的影响 。
这是因为城市水灾具有迷惑性 。
在刚开始的时候 , 人们很可能会觉得只是一场普通的大雨 。
弄湿地面 , 造成点积水 , 下一会儿就过去了 。
可实际上 , 一切其实都正在地下累积着 。
虽然下水道是为了处理积水而存在的 。
但当降雨量超过了下水道所能承载的阈值 。
大量雨水便会瞬间从下水道喷薄而出 。
于是 , 原本保卫安全的下水道 , 成了不断喷水的「出水口」 。
此时 , 市民能意识到严重性 , 但为时已晚 。
第三 , 持续压力 。
大多数城市都是傍水而建 。
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 总是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水源 , 包括河流、池塘、人工湖等等 。
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 在平时 , 它们默默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
可如果遇上暴雨 , 水位上涨 , 它们就会变成一个个「定时炸弹」 , 有倒灌的风险 。
尤其是各种规模的水库 。
一旦水位超过堤坝流向另一边 , 流水会持续不断对堤坝进行冲击 , 带走大量泥土 。
用不了多久 , 堤坝就会迎来决堤 。
而即便水位没有超过堤坝 , 也不代表就没有危险 。 还得时刻注意周边是否存在「管涌」的情况 。
所谓管涌 , 是指水流会从混凝土板的缝隙里渗透而出 。
它可以在「悄无声息」中便毁掉一座大坝 。
在此次暴雨中 , 郑州周边多个水库就情况危急 , 造成了持续的抗洪压力 。
其中常庄水库足足出现了13处管涌 。
好在发现及时 , 国家防总工作组直接赶往现场指导了险情处置工作 。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在城市水灾中 , 还有着一个最难解决的方面——
地下设施 。
如今的大型城市若是想要追求进一步的发展 , 向地下扩展是一条必经之路 。
地铁 , 地下通道 , 地下商场……
各种地下设施因此而建 , 既增加了发展空间 , 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
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
只要遇到洪涝 , 地下就会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
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水往低处流」 。
一般来说 , 位于地下系统最底部的地铁站台是最先开始积水的地方 。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进水量大 。
一个地铁站 , 四个出入口那是标配 。
这就意味着水流会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 。
瞬间涌来的洪水会让逃离变得极为困难 。
水流会顺着楼梯流下来 , 急且深 。
体能较差的老人、小孩将很难爬上去 。
即便爬到上面的楼层 , 情况也不会好转 。
因为各个方向涌入的水流都会在这层交织 , 最大能达到50厘米的波浪会让人难以站立 。
出口部分 , 则还会有一段距离更长 , 水流更猛的楼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