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凭什么在城濮一战成名?他没忘外交战和情报战,心怀恐惧的晋文公( 二 )


城濮之战前 , 楚成王积极拓展外交会盟 , 甚至将势力深入齐、鲁边境 , 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 伺机兴兵北上 。
楚国先与曹通好 , 与卫联姻;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 , 因齐、鲁争战 , 楚出兵援助鲁国 , 占领齐之谷邑 , 拥立公子雍以窥视齐国 。
此时 , 鲁、陈、蔡、许、郑等国皆屈服于楚国!楚之与国众多 , 声势浩大 。
同年 , 宋国叛楚归晋 , 楚派兵围宋;次年 , 楚国又率陈、蔡、郑、许之师共同围攻宋都 , 宋向晋告急 , 情势危急 , 终于爆发城濮之战 。
此时 , 楚军气势吞山河 , 几乎可席卷天下 。 论兵力 , 论实力 , 这场战役 , 楚国占上风 , 楚成王也信心满满 , 尤其是楚国主帅子玉——他是楚国骁勇善战之将领——治军严格不在话下!
有关子玉的本领 , 咱们可以从城濮战局中窥知一二——楚军左、右二师皆被晋军击溃 , 楚中军亦遭到夹击 , 而此时 , 子玉还能收中军之卒 , 安然撤退!
玲珑文史|凭什么在城濮一战成名?他没忘外交战和情报战,心怀恐惧的晋文公
文章图片
晋文公剧照
由此看来 , 子玉深为晋文公所忌 , 不无道理 。 然而 , 他的性格骄狂浮躁 , 目中无人 , 在蒍地整军时苛刻无情 , 蒍贾曾批评他说:
“子玉刚而无礼 , 不可以治民 , 过三百乘 , 其不可以入矣!”这与晋国将帅文武才德兼备相比较 , 就可知楚必败无疑 。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 , 这就说明君臣上下一心、默契十足的重要性 。 《孙子兵法》又云:“主不可怒而兴师 , 将不可愠而致战 。 ”从一开始楚成王准备撤宋围时 , 就慎重地告诫子玉曰:“无从晋师!”而子玉却坚持发动战争 。
事实上 , 子玉是为了泄私愤(非敢必有功也 , 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 而把自己国家的命运当儿戏 。 楚国军中将士意见不一 , 此已影响士气矣!
反观晋国方面 , 却是君臣和谐 , 临事而惧 , 谋定而后动 , 全力应战 。
由此可知 , 城濮之战晋得以胜楚 , 决不是侥幸得之 。
玲珑文史|凭什么在城濮一战成名?他没忘外交战和情报战,心怀恐惧的晋文公
文章图片
晋文公剧照
“上兵伐谋 , 其次伐交”的最好诠释《左传纪事本末》对晋文公有一番批评:
“比之召陵诚所谓谲而不正者耶……其臣狐偃、赵衰、先轸之属 , 亦无有知大体如管夷吾者!”上述“召陵之盟” , 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 齐利用伐蔡之便顺道侵楚 , 齐桓公并非真心要与楚决战 , 也不敢撄其锋 , 更无法灭楚 , 只是虚张声势警告楚国罢了 。
【玲珑文史|凭什么在城濮一战成名?他没忘外交战和情报战,心怀恐惧的晋文公】所以 , 当楚派屈完求和认错 , 齐便退兵 , 但楚焰仍盛 , 实力未伤 。 等齐桓公一死 , 楚国气焰高张 , 势力漫中原 。
可见 , “召陵之盟”按兵修礼 , 是迂腐谬论 , 从军事角度上看并不足取 。
正所谓“兵不厌诈” , 晋文公对敌人事事谋之在先 , 狐偃、先轸在军事上运用权谋 , 以求战胜敌人 , 可见他们是通晓军情、有军事眼光的 。 若以此责备晋国君臣诡诈 , 实乃迂腐的论调 。
事实上 , 城濮之战幸有狐偃、先轸的献计献策、施展谋略 , 晋文公不与楚妥协坚决一战 , 才得以战胜荆楚 , 挫楚进逼中原野心 , 所以城濮是晋国取威定霸之关键 。
城濮之战晋胜楚败 , 从政治谋略与战争策略之配合 , 及外交与军事之协调步调来看 , 实属上乘之作 。
玲珑文史|凭什么在城濮一战成名?他没忘外交战和情报战,心怀恐惧的晋文公
文章图片
晋文公剧照
晋国君臣反应机智灵活 , 将帅团队合作无间 。 当宋向晋告急 , 先轸便提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之主张;狐偃进一步运用“喜赂怒顽”之计 , 使宋赂秦、齐 , 继而激怒楚国 , 逼迫秦、齐出面协调 , 要求楚释宋围 , 再引秦、齐参战 , 致楚陷于孤立的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