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老城墙史话

宣城老城墙史话
童达清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7期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老城墙史话
文章图片
早在春秋时期 , 各诸侯国就建有城池 。 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十月 , 令天下县邑筑城 , 但当时丹阳郡属于封国 , 例不准筑城 。 吴孙权赤乌二年(239) , 又下令辖下各郡修建城池 , 一般认为 , 宣城(宛陵)之城始建于此时 。 其后历代均有修缮 , 直到1939年抗日战争时被完全撤除 , 宣城古城存在了整整1700年 , 其间风雨如晦 , 宣城古城与宣城的历史紧紧结合在一起 , 一部宣城古城史 , 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版的宣城历史 。
一、草创时期
孙吴时期的修城状况迄今并无史料佐证 , 史有明载的宣城修城史 , 始于东晋时期的桓彝 。
太宁三年(325) , 丹阳尹温峤推荐桓彝任宣城内史 , 有鉴于当时的形势 , 桓彝上任后就开始宣城 , 但限于财力 , 加上时间紧迫 , 桓彝所筑之城较小 , 史称“子城” 。 苏峻叛乱 , 遣其部将韩晃进攻宣城 , 桓彝并未依托宣城城池与之决战 , 而是转战于芜湖、石硊、广德、泾县 , 可能此城并未竣工 , 至少不甚坚固 , 《晋书》卷七十四《桓彝传》记载此事说“彝以郡无坚城 , 遂退据广德” , 可见乃是实情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老城墙史话
文章图片
桓彝之后 , 修城情况不详 。 南朝梁天监九年(510) , 何远由武康令擢宣城郡太守 , “远在官 , 好开途巷 , 修葺墙屋 , 民居市里 , 城隍厩库 , 所过若营家焉 。 ”(《梁书》卷五十三《何远传》)其修浚城池自在情理之中 。
隋开皇九年(589) , 隋文帝平陈 , 改南豫州为宣州 , 王选任宣州刺史 , 开始大规模筑城 。 王选所筑之城广袤至三十里 , “东自滩子门抵下寨 , 西止城子门 。 南起南堤 。 截出上南门 。 北橐駞山山洪为界 。 ”宛溪河从城中贯穿而过 , 河上架设浮桥两座(即后来的凤凰桥、济川桥) , 各设水门以泻河水 。 这是宣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拓城工程 , 史称“罗城” , 有唐一代基本延续这个城市格局 , 因此也称“旧城” 。
二、定型时期
唐末及五代时期 , 宣城战争连年 , 黄巢、秦彦、孙儒、杨行密、台濛、李简等相继攻占宣城 , 城池被破坏殆尽 。 再加上王选原筑之城过大 , 宣城人口不敷 , 战争时期不能周密防守 。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虽经宣州巡检使柴克宏加以修缮 , 然仍残破简陋 。
因此 , 建隆三年(962)二月 , 宁国军节度使朱匡业开始筹建新的宣州郡城 。 七月 , 朱匡业改镇江州 , 继任者林仁肇继续筑城 , 次年三月新城竣工 。 史载林仁肇“善用兵 , 通卜筮阴阳书 , 今城制盖出其所画 , 襟山带溪 , 得势之便 , 肖龟为形 , 南首北尾” , 新城全长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 , 其间筑有八座城门 , “东曰安定 , 西曰太平 , 南曰定寇 , 北曰宁化 , 中曰敌胜万人 , 又东北曰胜敌 , 西南曰定寇(此处府志当有误刻) , 东南曰齐云 , 西北曰集英 。 ”从此 , 这种龟形城池格局定型下来 , 其后自宋迄清 , 虽屡有修城之举 , 但城池格局基本未变 。 林仁肇所修之城 , 史称“新城” , 民间俗呼为“乌龟城”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老城墙史话
文章图片
林仁肇影视图像
南宋建炎元年(1127)七月 , 吕好问以资政殿学士知宣州 , 面对金人入侵的严峻形势 , 吕好问上奏朝廷“乞支降见钱十数万贯”以修缮宣州城池 , 十一月工程动工 , “既因旧址分命其僚鸠工饬材 , 以振颓靡 。 曾不淹岁 , 告成于朝 , 雉堞楼橹 , 耸然环峙 。 长河深堑 , 萦带乎四维 , 民始有赖以安焉 。 ”(周紫芝《新城赋并叙》)建炎三年(1129)李光知宣州 , 续有整修 。 不久此城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建炎四年(1130)四月 , 叛将戚方兵围宣城月余 , 却始终攻而不克 , “当是时 , 江淮之间靡焉骚动 , 惟宣以城坚好 , 故不被兵 。 ”(张孝祥《宣州修城记》)吕好问、李光修城之功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