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没有隐私,没有家庭,人类随意共享伴侣( 三 )


先说好的方面 。
小说里对于“新世界”的描绘 , 有些在剧中得到了完整还原 。
比如展现了管理人员如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 , 对违规儿童施以电击“调教” , 让他们从小树立“每个人各司其职”的三观 。
在展现未来科技时 , 本剧也比小说里描绘的更具有现代气息 。
原著里的阶层按照五种种姓划分 , 而剧中把这个设定改为芯片识别 , 更加直观生动 。
主观视角中的一众艾普西隆
在表现“新世界”的性文化上 , 剧中更直白展现了崇尚“集体共享”的新伦敦 , 到底有多让人大开眼界 , “集体动作戏”场面说来就来 。
另外 , 全息投影、实时通话、云端共享等技术 , 在片中也是无处不在 。
这些改动 , 本质上延伸了小说里对未来世界的构想 。
不过 , 剧中也做了很多魔改 。
在小说里 , 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 极少有女性是最高阶层的阿尔法 。
而经过阶层教化 , 她们也缺乏独立意识 , 认定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 。 小说里的女主 , 就甘于接受身为贝塔的命运 。
然而在剧版中 , 女性阿尔法则随处可见 , 故事里的两个关键人物也被改为了女性 。
女主列宁娜 , 在野蛮之地遇袭后 , 更是明显有了觉醒意识 。
她希望自己能在某些时刻占据主导地位 , 甚至想要拥有个人隐私 。
男主约翰这边 , 人设改动也很大 。
小说里的约翰熟读莎士比亚 , 三观完全来自于莎翁的文字 , 对真善美的“新世界”无限向往 。 在发现那里并不“美丽”、人们并不自由后 , 他决绝地离开了新世界 , 并因此走上绝路 。
而剧中 , 约翰从一开始就对新伦敦十分抵触 , 甚至亲手把生父推下了悬崖 。
但之后他在新伦敦的“真香体验”和麻木之后的幡然醒悟 , 却刻画得十分草率 , 让观众一度拿不准他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
于是 , 他直接变成了一个嘴上喊着追求自由、号召底层“做自己” , 但面对武力反抗却又手足无措的破坏分子……
而本剧对小说最大的魔改 , 则是设置了人工智能“因陀罗”这个原创的角色 。
简单来说 , 它就像是《西部世界》第三季里的雷荷波 。
因陀罗创造了整个新伦敦 , 并时刻监控所有的居民 , 但在进化中 , 它逐渐成为新伦敦的统治者 , 企图毁灭人类 。
因陀罗的实体化形象
这导致整个剧情走向 , 从处处高能的反乌托邦故事 , 突然变成了通俗陈旧没悬念的科幻片……
所以 , 剧版《美丽新世界》在豆瓣的评分 , 可能还会出现一个肉眼可见的扑街高潮 。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 , 不管小说还是影视剧 , 创作者都不能保证完美 。
赫胥黎构建的“美丽新世界” , 把汽车大王奉为“神明” , 大多数女性人物 , 均以负面形象出现 , 现在看来 , 确实是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
但它之所以被视为“反乌托邦必看作品” , 是因为整个故事 , 几乎完美预言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阶级分化 , 排斥异己 , 科技飞速发展 , 人们只追求短暂的精神快感……
在看剧的过程中 , 也会让人冷不丁感到一丝毛骨悚然——相对于赫胥黎所处的时代 , 我们自己就身处于一个“美丽新世界”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