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助力脱贫攻坚的“发改实践”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助力脱贫攻坚的“发改实践”
本文图片
图为湖南省凤凰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中的排洪渠
“用人工 , 则贫民自食其力 , 以工代赈 , 莫便於斯;用机器 , 则夺小民之利矣 。 ”中国自汉代以来就存在着“以工代赈”的经济思想 。 所谓以工代赈 , 即“以务工代替赈济” , 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 , 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 , 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 , 明确了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等 , 提出了探索创新以工代赈工程建设领域、拓展政策内涵的思路举措 。 2019年6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 , 推动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 , 进一步发挥好以工代赈“赈”的作用 , 并把“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作为支持重点 , 助力深度贫困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 巩固脱贫成果 。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冲击影响 ,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实施《关于在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通知》 , 同时 , 分批下达2020年以工代赈中央资金56亿元 , 预计将吸纳约30万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工程建设 , 实现就业增收 。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脱贫攻坚阶段 , 以工代赈作为一项重要扶贫政策举措 ,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提高农村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等方面 , 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
应对疫情吸纳滞留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了挑战 , 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
今年3月末 , 在四川广元市旺苍县三江镇花园村 , 当地村民何义让正忙着铺路 。 何义让是花园村六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 去年实现了脱贫 。 受疫情影响 , 本来计划过完年到外地务工的他只能留在家中 。 3月初 , 村里通知何义让到村里的联户路项目务工 , 通过铺设水泥路 , 每天能领到200元工资 , 这让何义让笑开了颜 。
何义让的例子 , 正是四川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减轻疫情影响的一个缩影 。 疫情发生后 , 贫困群众不能及时外出务工 , 部分即将脱贫的家庭增加了脱贫难度 , 已脱贫家庭也面临着返贫风险 。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 , 预计将吸纳约30万受疫情影响滞留农村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工程建设 , 实现就业增收 。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 为进一步带动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实现光荣脱贫 , 将劳务报酬占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最低比例由10%提高至15% , 此项举措预计可为参与工程建设的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8亿多元 。
中国经济导报采访人员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 , 今年3月初 , 该委印发了加强以工代赈工作的相关文件 。 其中明确提出 , 对于资金规模小、施工技术相对简单的以工代赈项目 , 继续执行可不招投标的有关规定 , 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当地贫困群众组建施工队伍 , 进行建设施工 。 根据文件要求 , 以工代赈项目的劳务报酬应严格按照不低于国家、省级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中明确的比例进行发放 , 其中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的劳务报酬比例应不低于该项目劳务报酬的50% 。
“以工代赈项目 , 可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务工增收 , 效果明显 。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 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的作用 , 组织动员当地农村群众特别是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地就近参与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