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新玩法数字化带你感受福建魅力

光明网讯 7月16日至3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这是我国第二次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本届大会从线上办会、在线审议到网络直播、文化专题展播都凸显“数字”特色。
近年来,新媒体让数字和非遗相遇,福建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爱上非遗,从而实现活态传承。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座“网红”打卡地。在这里,数字化孪生技术正在不断为非遗的创新呈现赋能。通过幻影成像、体感互动等新技术,展馆将静态展陈与动态展演相结合,打造交互沉浸式展览空间,共展出展品352件,为广大参观者呈现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遗空间。
2015到2018年的三年时间里,福建省完成了2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采集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客家土楼、妈祖信俗、福州评话、南音等类目共计3000余条影像和文字资料,并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要想让非遗真正走进人民,就要用贴近生活的数字化传播方式,让非遗听得见、带得走、学的来。目前,福建省已对40项非遗项目进行声音采集,并通过福建省艺术馆主办(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公众号发布。读者只要在微信公众号上发送项目名称,便可倾听非遗的口述或表演。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人们便可以在手机上三维立体地观看非遗展品。此外,戴上VR眼镜,观众便可置身传承人工作室,跟着学习非遗技艺。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教授宋俊华认为,数字化技术正在从一种外在于非遗的技术手段向非遗内在生命力转化,正在影响着非遗保护的历史进程、形塑着非遗保护的新生态。随着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以及虚拟再现技术、体感技术、智能技术等迅速发展,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借助数字化形式重现生命力。
出品:光明网经济编辑部
监制:赵刚
统筹:陶媛
采访:李汶键
制作:张诗奇
传承|非遗新玩法数字化带你感受福建魅力】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