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心理学伤害孩子: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 二 )


不要用心理学伤害孩子: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以上这些 , 都是实验的干扰因素 , 另外 , 实验前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每天食物的质量和个人喜好、当时的情绪、对时间概念的感受等 , 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验的结果 , 因此 ,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注意这里并没有反对延迟满足能力 , 也没有反对这是自控力的表现 , 而是要表达 , 哪些是延迟满足能力的相关因素?
罗彻斯特大学的塞莱斯特?基德就是其中一位 , 他将这个实验重新改良后 , 做了这个实验升级版 , 实验的目的 , 是为了发现延迟满足的相关因素 。
在做棉花糖实验之前 , 她将孩子随机分成了A、B两组 , 两组工作人员都告诉孩子:你们现在先用这些旧的蜡笔 , 待会儿 , 再去拿一些全新的、更漂亮的蜡笔 。
几分钟后 , A组的老师带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 , 注意 , 也就是A组兑现了承诺;而B组的老师却空手而回 , 并向孩子们道歉:“对不起 , 我记错了 , 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
然后 , 再次承诺 , 过一会儿拿来新的漂亮的贴纸 , 结果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贴纸 , 而B组的老师再次空手回来 , 并再次道歉 。 注意 , A组两次都说到做到 , 而B组的老师两次没兑现承诺 。
经过前面这两次的预备实验后 , 基德开始引入与前面一样的米歇尔教授的正式的棉花糖实验 。
实验的结果与米歇尔的教授有所不同:A组 , 也就是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一组 , 这一组的孩子成功实现自控的比例比B组高出4倍 。
不要用心理学伤害孩子: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
文章图片
在这个升级版的棉花糖实验中 , 会清晰地发现:给孩子信任的环境 , 是孩子是否具有自控力的先决条件 。
也可以说 , 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 与孩子的环境、认知和信念有关 。
当孩子处在说到做到、充满信任的环境中 , 这些孩子就更加愿意自我控制;而处在连哄带骗、只承诺不兑现的环境 , 孩子就会意识到 , 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最真实的 , 自然而然的顺应环境 , 而不愿意去等待 , 不愿意冒风险得到更多的利益 , 因为他们的认知是 , 等待也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 别人的承诺是不可信的 。
因此 , 对于孩子是否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家庭环境和他们的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例如 , 为了让孩子听话 , 父母最常用的招数之一就是用语言去安慰或者连哄带骗 。 比如说 , 星期六带你去游乐园玩啊 , 可是随后呢 , 可能妈妈就会忘记了 , 爸爸去加班了 , 然后 , 就不了了之 。
如果这样久而久之 , 孩子就不再相信父母的话 , 而且 , 社会上的其他承诺 , 孩子也会无条件的怀疑 , 更重要的是 , 孩子自己也不会注重自己的承诺 , 那么 , 所谓的自控力的问题 , 其实变成了信任问题 , 变成了家庭教养和孩子的认知问题 。
家长们往往抱怨孩子的自控力差 , 因而经常批评孩子 , 其实 , 米歇尔教授的实验结果 , 可能会给很多人造成了误导 , 就像不给孩子买玩具的家长 , 仅仅是以单纯的方式不满足孩子 , 而这种毫无道理的不满足或者延迟满足 , 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 由于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缺少爱和关注 , 这样会让孩子感觉没有被尊重、信任 , 没有安全感 。
而事实上 , 米歇尔教授后来重新修正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 他出版的《棉花糖实验》中说 , 自控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 , 不能简单地用类似的实验中 , 吃没吃棉花糖 , 来衡量孩子的未来 。
不要用心理学伤害孩子: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
文章图片
延迟满足能力 , 是一种有益的心理能力 , 也确实是孩子自控力的表现 , 但是哪些因素会带来延迟满足能力?
棉花糖实验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 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 在批评孩子以前 , 家长首先应该对自己进行反思 , 对孩子信守承诺了吗?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了吗?是否给孩子提供了稳定、幸福的生活环境?如果以上这些都不具备的孩子 , 自控力就可能降低 , 自控力的培养 , 在于家长 , 而不在于孩子 。
家长们不要片面地理解心理学规律 , 尤其不要用自己理解的心理学规律来害自己的孩子 。 永远不要忽视发自内心的爱和关注 , 这对孩子更重要 , 在爱和关注基础上 , 再去应用心理学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