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南海i号出土的陶瓷器产自广东佛山的奇石窑( 二 )


【爱历史】南海i号出土的陶瓷器产自广东佛山的奇石窑
文章图片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宋代墨书“公使”文字青白瓷碗底
就近:窑口生产 , 港口集散
李岩认为 , 奇石窑产品在“南海I号”船上有发现、在宋代贸易集散地广州有发现 , 在本地窑址也有发现 , 三者具有密切的关联 , 这是“南海I号”与此次奇石窑考古极有价值的一个特色 。 这表明 , “南海I号”曾停留于广州 。
他说:“广东很早就开始生产运输包装货物所用的瓷器了 , 在唐代宝历年间沉没的‘黑石号’上 , 就发现过这种‘广东罐’ 。 ‘南海I号’上发现的产自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的酱釉大罐 , 也属于此类 。 储物罐的大量生产反映货物集散与包装业的发达 ,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都会港口城市的特征 。 ”
考察陶瓷外销应该重视贸易港口中起中转与集散作用的仓储 。 李岩说 , 上海、太仓等地区发现过宋元时期的陶瓷仓储遗迹 , 内中包括景德镇、龙泉等窑产品 , 这些仓储与船只停泊地都较为接近 , 可见窑口负责生产 , 港口负责集散 。 广州的大同酒家地段就有一处考古遗址 , 发掘出大量陶瓷 , 可见广州也是当时的陶瓷交易集散地 。 “广州港依托着珠江水系 , 南海窑生产的陶罐就近运到广州 , 再被装载出海 , 也符合商业成本的原则 。 ”这也是证明“南海I号”曾来过广州的重要证据 。
【爱历史】南海i号出土的陶瓷器产自广东佛山的奇石窑
文章图片
奇石窑采集的印花年号陶罐残片
熟谙“南海Ⅰ号”水下考古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则说 , 这些奇石窑酱釉罐被放在船上9、10号舱 , 这是船体中部最宽的位置 , 也是船的重心处 。 依照当时远洋航行的规则 , 空出船的中间位置最后装补给的可能性最大 。 这也意味着“南海Ⅰ号”在远航之前可能来过广州 , 添加完补给后 , 从广州港出海 。 他表示 , “这是目前最符合逻辑的推论 。 ”
证明“南海Ⅰ号”曾来过广州不是为了猎奇 , 而是极具学术价值 。 李岩认为 , 在目前并未发现文献记载的情况下 , 这是运用水下考古加田野考古的方法 , 首次能把一个具体的窑址、一艘沉船及附近的一个货物集散地联系到一起 , 且以实物说明广州市舶司的重要性 。
【爱历史】南海i号出土的陶瓷器产自广东佛山的奇石窑
文章图片
“南海I号”出水的印花陶罐
延伸:催生“海丝”研究新课题新方向
7月4日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至民国南海海疆经略与治理体系研究”的研究团队也组织前往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调研 。
研究团队首席专家 , 广东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研究员认为 , 奇石窑发掘确定了其早期生产与外销的历史 , 说明直到明清时期 , 南海陶瓷产业在地区社会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 是国内一个外销瓷重要生产区域 。 奇石窑产品在这艘沉船发现 , 证明“南海I号”在从中国驶向海外的航程中 , 在广州停靠并装运了新的物品 , 包括用奇石窑储物罐装载的食品饮料 。 由此也启发我们 , 船上装载其他大量未知产地的商货 , 或许还有一些是产自佛山或广东其他地方 , 并在广州装船 , 这都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
崔勇提出 , 奇石窑发掘有紧迫性 , 对我国海丝申遗或有巨大推动作用 。 “南海I号”沉船上发现了奇石窑产品 , 提升了这一窑口的地位 , 而奇石窑发掘研究也将开启许多新方向和新课题 。 例如“南海I号”上发现罐装咸鸭蛋与碎羊骨、杨梅等食物 , 装载这些腌制食物的瓶罐多为奇石窑 , 可见广州可能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航海食品补给地 。